-
史记地图集
2009年6月由北京地震出版社出版,全书地图为397张,文字说明为15万字,这是我国第一本专书地图。该书由许盘清绘制地图,张小峰、郑云波、卢昌玺等撰写说明文字,曾志雄统一修订。全书以地图为经,以《史记》内容为纬,把《史记》传纪体的五种体裁打散,抽取《史记》中与每张地图有关的文字,改写为简洁易读的说明,配置在每张地图的旁边,方便读者对图阅读。 张小峰、郑云波、卢昌玺等撰写的《史记地图集》是一本《史记》的专书地图,是研读《史记》的工具书。《史记地图集》以有形的图像诠释无形的事件,以眼前可见的地图显示古代已消失的时空,让读者更能贴近司马迁的叙事。全书地图分为以下几类: 1.每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地图; 2.战争地图,包括每次战争前各方的形势,各方交战经过,战后的局面; 3.重要人物行迹地图: 4.各侯国都城迁徙、分封以及疆域变迁地图: 5.少量的自然灾害地图: 6.先秦少数民族的迁徙。 -
史记志疑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书对《史记》中的错误作出了不少校订,对其疑难之处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意见,并对于三家旧注的缺略,作了不少补充。为读者阅读了解《史记》提供了方便。 -
《史记》战国史料研究
作者继承王国维所提倡的利用纸上史料(文献)和地下资料(出土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二重证据法”,利用传世文献及简牍、帛书,分析《史记》战国史料的结构,阐明其编纂意图和作为历史史料的可信度及其界限,作者还通过利用出土资料,超越史料的限制,了解战国时代各国的动态和其在地域上的共同性和不同性,以及这些共同性和不同性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影响,从而为战国史重建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 全书分两编:第一编,侧重于弄清《史记》战国史料所取材的各种资料的特征,考察与战国时代相关之文献及出土书籍的特征;第二编,具体地讨论《史记》秦本纪和战国世家(赵、韩、魏、楚、燕)的整体结构及特征。 -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总结性文章,包含两大内容:一是总结《史记》这本书,一是总结自己这个人。司马迁在其中追溯了民族的历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变迁、文化的辨析,融自己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是一篇思想性的文献。 《<史记•越世家>中的范蠡》,解说《越世家》中的一段插笔。《史记•货殖列传》探讨经济,此文探讨政治。《货殖列传》中的范蠡传记,得此文补充方才完整。其中部分内容类似小说家言,可以看成对人性的深刻分析。 -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 汉武帝 第二部6片装(DVD)
-
史记菁华录
《史记菁华录(特价)》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史记菁华录(特价)》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共130篇,52万字。《史记菁华录(特价)》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法律、思想、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都列入了历史科学的研究范围内,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史记菁华录》选录“本纪”三篇,“表序”三篇,“书”三篇,“世家”九篇,“列传”三十三篇,共五十一篇。各篇之中,并不都加删节,全录的有十六篇。 《史记菁华录》的编者姚祖恩为全书加了评注,有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文章的,一类是关于事迹的。编者的评注有助于读者了解文章的段落及层次脉络,同时说明文章的作用,阐说文章的旨趣,指出描写的妙笔。中学层次以上的读者如没有时间看全本《史记菁华录(特价)》,这《史记菁华录》是很合适的一个选择,藉此可以训练欣赏文学的能力和写作的技术,养成眼力和手法,受用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