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路的诗
《迷路的诗》以忏情开始,回忆作者在高中时代的浪漫与叛逆。三十多年前,当杨照面对初萌的青涩恋情,少年时代的苦闷与彷徨、迷惘与骚动,诗成了最重要的出口;对文学与知识的热情也透过诗歌传递。 相隔十五年,此次新版重新问世,杨照除了新添短序一篇外,更把当年没说尽的话,新增成《诗和少年时光》长文收入书中。并将校园生活的情怀以照片记录在书里。老师同学更翻箱倒柜,挖出杨照当年编的《建中青年》校刊,历历往事也再次鲜活地搬演了起來。 著名作家张大春也因与作者杨照交往数十年,特别撰文分享他对这位曾经迷路的诗人的特殊认识。 -
对照记@1963
三人三地三本书,对比对照对流年—— 大陆、台湾、香港, 三个六零后同代男, 三十个日常词汇, 说着故事,串起历史…… 很偶然的,台北的杨照、香港的马家辉、深圳的胡洪侠相互认识了,很凑巧,他们都生于1963年。三个老男人于是开始谋划:既然三个人来自三地,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大为不同,如果选择一些共同的日常词汇或话题,三个人各写一篇文章,一定很有意思。单独看某一个人的文章可能觉不出什么,如果三篇对照起来看,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了。 《对照记@1963》为他们三人共同创作,精选华人社会五十年来三十个日常生活词汇为话题,三个人就每个话题各写一篇文章,分别以各自差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写出这些公共话题中的私人记忆,并于互相对照中折射出半个世纪两岸三地的沧桑变化。 -
推理之门由此进
★ 不只是侦探,不止于谜案!深入解读推理小说里程碑式作家作品! ★ 柯南·道尔、雷蒙德·钱德勒、翁贝托·埃科、宫部美雪,他们是推理巨匠,他们是小说大家,他们是真假善恶的迷宫建造者,读懂了他们,就真正读懂了推理小说。 ★ 横跨东西方,纵贯百余年,四位推理大师、四种推理流派、四门推理必修课,进入推理世界,你只需要这一把钥匙! 福尔摩斯为什么能成为传奇?没有天才的智慧,硬汉侦探的魅力又在哪里?遥远陌生、高深浩繁的一桩历史悬案,如何在埃科笔下变成推理奇书?宫部美雪又怎样让你在完全了解真相后,继续享受解谜的乐趣? 杨照甄选推理小说经典,以独树一帜的见解、简明晓畅的文字,提供了一把打开推理之门的钥匙。杨照通过对柯南·道尔、雷蒙德·钱德勒、翁贝托·埃科、宫部美雪四位推理小说名家及其代表作的深入解读,引领读者从大道与曲径,进入迷人复杂的推理世界。 尸体、密室、线索、标记……推理的世界复杂玄秘,真相幽微。杨照带你穿过重重雾瘴,如神探般,找出一条窥其堂奥的捷径——推理之门,由此进入。 -
故事照亮未来
杨照从千头万绪的故事和现实中提取出一百个关键概念,如协商、和解、法律、制度、身份、记忆、媒体……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来面貌有着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开放时代,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利益和经验,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努力的方向,或者没有任何准备,将无法适应我们理想中的那个未来,而书中的这些故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努力或避免的方向。 -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
一位艺术家的历史足印 一个盗火者的彷徨与执着 本书为首部全面介绍华人艺术家蔡国强生平与艺术的传记作品,除了呈现蔡国强独立但并不孤单的艺术追寻之路外,同时还原蔡国强既是人子也是人夫、人父的亲切形象,从他“信风水却不信算命”的自成一格宇宙观开始,溯忆奶奶、故乡泉州、求学时代、青春恋曲……从前种种,发现他“以万变应不变”关注瞬间灵光的当下实践观,以及他仍持续不断向未来开展的,以不可思议狂想与奇观冲撞各形各色文化符号的深沉幽默感。 蔡国强 1957年生于福建泉州,1981至1985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1986年赴日留学,1995年移居纽约至今。 蔡国强是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中最受瞩目和最具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艺术表现涉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尤擅以火药创作作品,对西方艺术世界产生巨大冲击力,西方媒体称之为“蔡国强旋风”。 蔡国强的艺术足迹几乎遍及所有国际大展以及著名的艺术殿堂,主要火药草图及大型装置作品也为众多顶级美术馆永久收藏。曾获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金狮奖(1999)、美国欧柏特艺术奖(2001)以及第20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9)等,连续多年被英国权威艺术杂志ArtReview评为世界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位艺术家之一。 蔡国强曾受邀主持国内多项大型庆典的视觉及焰火设计,包括2001年上海APEC大型景观焰火表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视觉特效艺术演出及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焰火庆典,其中为奥运会所作的“大脚印”创意令人尤为印象深刻。 -
永遠的少年
村上春樹 日本呼聲最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全世界的閱讀焦點。 國內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導讀村上作品的專著, 進入村上世界的路徑,更是村上迷必備的攻略手冊! 全世界都在讀村上! 你們呢?心中之火不曾停息的少年們-- 少年─是村上春樹一貫的形象,他的筆調有不老的生命力, 如同要做「世界上最強悍的十五歲少年」的田村卡夫卡, 始終呼喚每一個村上讀者心中那永遠的少年,反抗個人與集體的命運。 村上春樹的作品是一座森林,讀他的小說不能只看到森林裡的小徑, 還要意識到每一棵樹的存在,而必須追問:為什麼這裡有一棵樹? 這是棵什麼樣的樹?這棵樹與前一棵樹有什麼關係? 楊照指出,讀《海邊的卡夫卡》不能略過這三棵大樹: 第一、田村卡夫卡為什麼要離家出走? 第二、小說主角的名字為什麼叫做「田村卡夫卡」? 為什麼他身邊一直有一個名叫「烏鴉」的少年?「卡夫卡」是什麼?「烏鴉」又是什麼? 第三、田村卡夫卡離家出走,為什麼後來去了四國島? 為什麼有另一個世界藏在四國島的森林裡面?在那裡我們可以遇見過去與未來的自己。 楊照更強調,所有村上春樹的小說都脫離不了以下三項核心元素: 第一、人與自由的關係。取得自由之後要如何運用自由,這不是件簡單的事,很多時候甚至是件恐怖的事。 第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活在一個我們無法追究,永遠莫名其妙、模糊一團的世界裡,這個世界逼迫我們採取一種疏離的、憊懶的生存態度或生存策略。 第三、雙重、乃至多重世界的並置、拼貼,而且用這種手法來彰顯我們所存在的具體世界。 村上春樹愛設陷阱,他總是喜歡在小說中埋藏典故與伏筆, 他認為個人不應該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宿命, 他用這個方式同樣地反省了過去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集體精神狀態。 正因人們往往將國家綱領和某場「聖戰」看成是無法抵抗的命運, 所以能毫無質疑的毀滅那麼多人的生命、繼續更大的破壞。 他對無限上綱的特定主義的恐懼與邪惡的描寫,比鈞特.葛拉斯更具震撼力。 也告訴我們,只有找回心裡永遠年少的自己,繼續反抗、繼續思考, 才能在命運面前,永不放棄對自由的追尋,彰顯人的價值與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