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十八省府
《中国十八省府》作者威廉·埃德加·盖洛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曾四次到中国长途旅行,对中国的长江、长城、十八省府和五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盖洛敏锐地意识到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社会大变局的前夜,故而在1911年前对中国内地的十八省府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盖洛注意考察和记录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新变化。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初清朝灭亡前夕真实的社会图景。盖洛还大量收集中国的地方史志资料,对各省府的历史掌故进行介绍,并和西方城市发展作对比。 -
东洋史说苑
桑原是20世纪上半叶日本著名汉学家,据美国人佛格尔说,桑原在课堂上经常故意侮辱、讽刺中国人。我相信佛格尔所说不无根据。读一读《东洋史说苑》里的文章,如《中国人的文弱和保守》、《中国人的妥协性与猜疑心》等,你就不难察觉桑原对中国人的民族偏见。那么,为何我们现在还要读特意译他的书、读的书?我想理由有两条:一是桑原毕竟是一个有成就的汉学家,他学问精深;二是我们有必要了解那时候的日本学者对中国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这种印象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热心研究中国文化的日本学者,对近现代的中国人却是不大瞧得起的。这种价值的分裂,值得我们深思。 -
为权力祈祷
在16和17世纪的中国,佛教信徒和儒学士人广泛地活跃于地方寺院及其捐助活动中。随着士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帝国官僚机构需求的增长,许多人被阻挡在传统的儒家仁宦之途之外;但是显而易见的慈善事业可以在国家掌控的领域之外昭示精英的公共地位。由于积极卷入佛寺住持的资金筹集工程,士绅的赞助行为深刻地影响了佛教的公共机构。 本书首先讨论了佛教与明代理学的关系,佛教胜地旅游业的增长,以及慈善捐助的机制和动机,继之又分别考察了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迥异的三个县。作者依据中的充分史料,透辟地分析了当时佛教捐助的类型和社会后果。 -
宦官史话
宦官,一般称太监,是世界上古代所有帝国的一个特殊人群,以中国持续的时间最长。宦官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王朝的兴衰中演绎出一部神秘跌宕的宦官史。日本是一个没有宦官史的国度。该书作者日本学者寺尾善雄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审视中国宦官世界,将宦官的生活、宦官的历史、权势、清代宦官的终结、宦官中的名人、秘闻一一掘出,呈现于人前,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如作者所说的殷鉴意义。 -
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
关于明清时期的国家及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否定观点占据学界主流。本书作者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以救荒为中心,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本书以1743-1744年直隶救灾为实例,瞻前顾后,研究了国家的救荒制度、措施及其成效,所论延及官僚制度与管理、国家财政、地方社会、粮食安全、商业与市场、乡村经济和生活,等等,视野广阔。作者所提出的18世纪国家所具有的积极精神,在管理经济方面的高度组织能力、权威性和效率性,已为学界所肯定,由此也证明了本书的开创性学术地位。 目录 前言 中文版序 导论 第一部分 有关中国饥荒的记录 一 对自然灾害的初步考察 二 流民问题 三 社会动荡 四 饥荒与地主制 第二部分 国家干预 五 官僚组织问题 六 堪灾 七 赈济 八 供给:1743-1744年的实例 九 价格调控 十 加强与恢复生产 第三部分 要点与结论 十一 引论 十二 国家经济措施的演变 十三 赈灾的地理分布 十四 要点和结语 附录A 粮食发放的地区分布(A.1-A.10),直隶,1743-1744 附录B 背景资料 注释 参考书目 表格索引 地图索引 -
开放的帝国
本书作者着重使用考古资料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料,改变传统关于中国历史以政治为主线。以王朝循环为结构的固定模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被传统叙述方式所忽略的社会生活、民间社会、世俗信仰以及与中外交通等方面作了细致的描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中国,叙述有确切文字--甲骨文以来至汉代的历史;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第三部分:面向北方,叙述宋至明的历史.书中引用了大量考古和绘画、雕塑等艺术资料,使得叙述更为形象,也增添了阅读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