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與怪獸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名叫「檮杌」。這種怪獸外表怪誕,好鬥不懈,且有預知吉凶的能力。隨著時間流變,檮杌的形象逐漸由怪獸轉為有魔性的惡人。更耐人尋思的是,檮杌也被視為歷史的代稱,擔負「紀惡以為戒」的功能。到了晚明,檮杌又被援引為小說,以其幻魅多變的特質,評述古今、敷衍正邪。檮杌由怪獸、到魔頭、惡人、史書到小說的轉變,足以說明中國文明對歷史、暴力、敘事想像的一端。 . 有鑑於歷史中的暴力層出不窮,我們必須尋思:歷史是對怪獸也似的暴力的記錄,或者竟是其體現?我們對歷史與怪獸的關聯,是戒慎恐懼,還是視而不見?這些問題到了二十世紀變得更為迫切。因為在一個嚮往啟蒙革命的世紀裡,暴力的怪獸早以更細膩的方式,深入我們生活的肌理間,而我們卻可能居之不疑。環顧此時此地,我們有可能已經成為一種龐大的,以民主進步為名的怪獸的一部分了麼?藉著這一論式,本書觸及歷史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如國家神話的生成,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重組,「史學正義」與「詩學正義」的糾結,群體與個體的互動,還有更重要的,現代性(modernity)和怪獸性(monstrosity)的辯證,歷史和「再現歷史」的兩難。 . 本書以「檮杌」的怪獸意象串連全書,透過對近現代中國文學作品的剖析,隱喻歷史中無所不在的暴力與創傷,如何有形無形地侵犯宰制我們;人生儘管槁木死灰,在歷史與文學中,暴力與惡卻成為主調,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否已淪為怪獸的一環而不自知?! . . 獲獎紀錄 . 2004聯合報最佳書獎文學類 . 文學的記憶,歷史的迷魅── . 華文文學權威研究第一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 . 華文世界探討「文學.歷史與暴力」最完整、最權威的第一手論述── -
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
內容簡介 重讀〈金鎖記〉、《秧歌》和《赤地之戀》 新讀《小團圓》、《易經》和《雷鋒塔》 我們看見中國文學評論巨擘夏志清的慧眼 如果沒有他的評介,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可能少了沈從文、姜貴、張天翼、張愛玲、錢鍾書的名字。 由於他的極力推崇,這些重要作家從此登上世界文學舞台。 今天重讀中國現代小說,不能忘記夏志清先生! 向中國文學評論巨擘夏志清先生致敬! 他是中國文學研究界最重量級的學者之一。 歐美漢學界裡,以涉獵之廣博,影響之深遠,而又在批評方法上能自成一家之言者,夏志清先生可謂是第一人。 夏志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上最大的意義是 開創了西方學院內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基礎 他的思想學說、研究方法、問題討論 影響了東西方漢學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方法! 任何有志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學者及學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考!! 夏志清先生以85歲高齡當選2006年7月第26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所有院士皆認為:夏志清先生榮耀遲到三十年。這份榮譽是實至名歸的,是早該給夏志清先生的肯定。因為他們對中國文學的認識,都來自夏志清先生的著作。 《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由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先生主編,召集及彙整了目前在美國、加拿大、台灣、香港、中國的漢學界卓然有成的26位學者專家們,以各自的專業領域呈現出夏志清先生影響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之變與不變,延伸與延異(演繹),播散與推陳出新,開創了「後夏志清時代」的文學典範。他們的參照、辯難、反思,在在凸顯了夏志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上的開創之功。本書在夏志清先生專著的基礎下,呈現新世紀裡現代中國小說研究的動向。全書撰寫者有夏先生的門生友人、再傳或私淑弟子,也有夏濟安先生的學生和故舊,還有與夏先生時相往來的大陸、台灣、香港等地傑出學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數以上的學者都畢業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哥大是夏先生曾經任教三十年的名校,也是夏志清先生的學術發揚光大的重鎮。各篇專文的作者也許未必完全遵照夏先生的路數,但他們所念玆在玆的是文學的「史」與「學」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學所承載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的脈絡。 -
臺灣
◆閱讀臺灣文學的最佳入門導引,中文系、歷史系、台文系所師生必讀! ◆2005《誠品好讀》年度之最「重量出版」! ◆嘉惠學子回饋價460元(原精裝定價600元)! 臺灣的地貌在六千六百萬年前隱約浮現,漢族大規模移入的歷史只有四百年──然而這四百年卻帶來空前的文明變化。殖民、移民、遺民的勢力你來我往,以各種名目表述想當然耳的歷史。國族的、地域的、族群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力量擠壓衝撞,狂野之處,豈竟是像地表之下,那千百年來不得稍息的板塊運動? 這本選集介紹十七世紀中葉以來到當代的文學作品,並由此重新呈現臺灣歷史的凝聚與解散,應然與偶然。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不僅止於政治擾攘、世代興替而已。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包涵了日常生活的點滴,情緒與欲望的軌跡,眾聲喧嘩──文言白話、鄉音國語──的網絡;也包涵了教養形成或敗壞的見證,生態墾殖與摧毀的敘述,圖騰和禁忌的重複搬演,以及個人與政教機器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藉著文學「看」歷史,本書強調兩者之間的主從辯證關係。「從文學看歷史」並不意味文學只是歷史的視窗或鏡像,也意味文學是欲望、形塑、詮釋,乃至解構歷史的動力。「從文學看歷史」不是虛構的文字遊戲,而是以虛擊實,不斷尋求與自我、與他者對話的嘗試。 本書按照時序或主題,分為三十三章。文類包括古典與現代詩歌、散文、小說。從晚明的鄭成功到當代的駱以軍;從十九世紀末的丘逢甲到二十世紀末的朱天心;從在上海、北平大放異彩的臺裔子弟劉吶鷗、江文也,到曾落籍臺灣的日本作家西川滿、坂口零子,到海外的白先勇、郭松棻;從原住民夏曼.藍波安到e世代許正平,分別以專題呈現。作家筆下的臺灣經驗是如此繁複多樣,也應該激盪出更多想像臺灣歷史的方法。 -
臺灣:從文學看歷史
21世紀臺灣文學與歷史的新視野 臺灣的地貌在六千六百萬年前隱約浮現,漢族大規模移入的歷史只有四百年──然而這四百年卻帶來空前的文明變化。殖民、移民、遺民的勢力你來我往,以各種名目表述想當然耳的歷史。國族的、地域的、族群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力量擠壓衝撞,狂野之處,豈竟是像地表之下,那千百年來不得稍息的板塊運動? 這本選集介紹十七世紀中葉以來到當代的文學作品,並由此重新呈現臺灣歷史的凝聚與解散,應然與偶然。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不僅止於政治擾攘、世代興替而已。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包涵了日常生活的點滴,情緒與欲望的軌跡,眾聲喧嘩──文言白話、鄉音國語──的網絡;也包涵了教養形成或敗壞的見證,生態墾殖與摧毀的敘述,圖騰和禁忌的重複搬演,以及個人與政教機器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藉著文學「看」歷史,本書強調兩者之間的主從辯證關係。「從文學看歷史」並不意味文學只是歷史的視窗或鏡像,也意味文學是欲望、形塑、詮釋,乃至解構歷史的動力。「從文學看歷史」不是虛構的文字遊戲,而是以虛擊實,不斷尋求與自我、與他者對話的嘗試。 本書按照時序或主題,分為三十三章。文類包括古典與現代詩歌、散文、小說。從晚明的鄭成功到當代的駱以軍;從十九世紀末的丘逢甲到二十世紀末的朱天心;從在上海、北平大放異彩的臺裔子弟劉吶鷗、江文也,到曾落籍臺灣的日本作家西川滿、坂口零子,到海外的白先勇、郭松棻;從原住民夏曼‧藍波安到e世代許正平,分別以專題呈現。作家筆下的臺灣經驗是如此繁複多樣,也應該激盪出更多想像臺灣歷史的方法。 -
墨痕深處
我們現在處於一片後現代全球化浪潮影響之下,人們早已失去了歷史和記憶,甚至有人認為歷史已經終結,記憶更是毫無意義。在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術領域中,歷史和記憶是一個大題目,用目前時髦的理論說:如果歷史都是「大敍述」,那麼文學則應該屬於反對或顛覆這種「大敍述」的反抗形式,它最關心的應是「記憶」。 ── 李歐梵 歷史與記憶是人文及社會科學界深感興趣的課題,從文學角度討論歷史和記憶,最順理成章當是窺探文本裏的歷史、虛構、記憶、遺忘等問題,本書的論文既遠溯民國肇祚以前,也逼視社會主義體制和全球資本主義浪潮相遇的當下,以至特定的地域,而結穴於現代文學史的新面目。百年來中國文學的途程,甚至整個民族國家的步跡,都可以納入現代化進展的框架裏討論,但通過文本所表現的認同焦慮、身份探索等,檢驗個體在進程裏承受的歷史創傷,卻未嘗不可揭示現代化的另一重意蘊。此外,研究文學的歷史和記憶,固可取材於公認的文學作品,以及自傳、回憶錄等,一些邊緣性的資料,如畫報、通俗小報、消閒雜誌,以往研究者不多,卻可以提供嶄新的視野,這在本書的論文中也有所反映。 本書的論文研究範圍上起晚清,下至當代,對象文本也不必局限於狹義的中國文學,希望對近百年來中文文學裏的歷史與記憶書寫,以及種種相關現象與論述,兼包並蓄,不同切入點的討論可以互相激發。 -
抒情之现代性
“五四”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文学的一个核心精神就是抒情,而抒情传统恰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个很好的概括。近年来,在一批海外重要学者的推动下,抒情传统理论焕发生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台港等海外华文研究等许多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具有引导意义的理论话题。有鉴于此,两位海外知名学者王德威和陈国球通力合作,编成此书,意在对抒情传统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反思。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抒情传统的系统总结。全书共分抒情中国、内向美典、歌诗言志、大道多歧、宇宙诗心、远方声音、仿佛有光、境界再生、理论演出、颠覆传统、今之视昔凡十一辑,从大量文献中精心辑录了著名学者鲁迅、闻一多、朱自清、朱光潜、沈从文、方东美、宗白华、陈世骧、高友工、普实克、宇文所安、叶嘉莹、柯庆明、张淑香、蔡英俊、吕正惠、萧驰、龚鹏程、郑毓瑜、黄锦树、陈国球、王德威等人的文章共23篇论文,时间上涵盖“五四”到当下,地域上涵盖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美国、欧洲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他们中间既有抒情传统理论的建立者,也有积极推动和发扬光大者,更有极力辩驳抒情传统理论的反对者。经由此书,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抒情传统这一重要理论的来龙去脉。 然而,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理论性的反思了各家学说的长短优劣。陈国球为每篇论文都撰写了详尽的导读,指出每篇论文的写作背景、核心观点,分析每篇论文在整个抒情传统理论建构中作用、价值和地位。所有导读近10万字,是非常细密的学术史梳理。导读及王德威所撰总结性论文《“有情”的历史》,将方便读者更为深入地理解抒情传统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