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 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
鲁迅与终末论
对留日时代“初期鲁迅”的阐释和对《狂人日记》的解读,作为“伊藤鲁迅”的本体论,具有一个出色的学术模型所具有的优点。作者对“竹内鲁迅”框架的继承与突破,把鲁迅放在明治三十年代背景下的问题提起,对鲁迅与尼采关系的微宏兼备的阐释,对《狂人日记》的处理,均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道人之所未道,体现着学术的继承性、独创性、开放性和可能性——在作者看来,“鲁迅研究”非但不是一个过去的课题,而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未来性的课题。 -
声之善恶
本讲稿系根据作者2007年7月中国文化论坛“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汪晖对鲁迅两个经典文本的再阅读和再阐释:《破恶声论》呈现了鲁迅早期思想中对现代性经典问题“什么是启蒙”的思考与回答;《呐喊自序》则蕴含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秘密,揭示了他文学写作的根源和动力所在。 汪晖的读解深入浅出,不仅紧扣文本,而且将文本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从而带领读者逐渐抵达鲁迅思想的深处,并通过鲁迅理解所谓“革命”和“文学”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 -
民间野草
《民间野草》作者用优美而不失理智的文笔解读鲁迅的《野草》,用十五章的篇幅细细挖掘鲁迅文章深意,还原多面化鲁迅的思想与世界观。在解读鲁迅的同时,引经据典,谈文化发展路途和文化现状,对现代性启蒙观进行反思性解构和重构。所谓“民间”者,一则言作者之生存状态,虽毕业于北京大学,十几年来却一直辗转行走于草莽江湖间;二则言其写作方式并非搜集爬梳史料,荟萃众家研究成果,而是在生命体验之基础上,以诗化独语之方式出之,乃难登大雅之堂的野狐禅是也。虽如此,作者仍以多年学术教育经验,结合自己阅读之所得,将一本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的书呈现在世人面前,此书不失为一本深入解读鲁迅的佳作。 -
鲁迅的抬棺人
吴中杰说:“为鲁迅抬棺的十六位青年作家,就是鲁迅文学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受到鲁迅的信任,也为捍卫鲁迅的文学道路而斗争,因而经历了文坛上的风风风雨雨。”《鲁迅的抬棺人》选择了萧军、胡风、聂绀弩、黄源、巴金这五位抬棺人,再加上冯雪峰作为描写对象。冯雪峰当时因肩负中共中央特殊使命而处于秘密状态,未能参加抬棺,却是鲁迅丧事的策划者。从他们所坚持的文学主张和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可以透视出鲁迅文学道路的历史命运。正是从这一角度着眼,此书的副标题是:《鲁迅后传》。吴中杰解释:“《鲁迅后传》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比如,也可以专写鲁迅身后的是是非非,环绕着他的争论。但鲁迅对于不虞之誉和不虞之毁都并不在乎,重要的还是他所开创的文学道路的兴废。本书所着重描写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因而,鲁迅抬棺人的命运,也就不仅是他们个人际遇,而是关系到中国文学发展的道路问题。” -
鲁迅传
《鲁迅传》内容简介:鲁迅是出现在20世纪中国苦难大地上的一种天才“异象”,他的作品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苦闷的总象征,这是刘再复先生对鲁迅的总评价。《鲁迅传》(鲁迅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评述”。“传记”部分“史、思、诗”三者并行,历史感、思想性与叙事的诗意兼备,是刘再复先生早年传记作品的得意之作:“评述”部分汇集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关于鲁迅的最新思想成果,这是经过一番自我反省和知识更新之后再次面对鲁迅的明心见性之论,其中包含许多关于鲁迅和中国文学、文化新颖的真知窖见。书中还收入了他与李泽厚、林岗等友人关于鲁迅的共同思索,这又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灵魂共振”,其思想锋芒还辐射到鲁迅之外更广泛的人文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