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陈平原
“三联讲坛”系列丛书精选了一批有特色的大学选修课、专业课及有影响的演讲录音整理成书,自《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与鲁迅相遇》(钱理群)推出后,原汁原味的“名师课堂”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本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即是丛书中最新的一种。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认准“古文”该死、“白话”当活,把古文十八家列为“十八妖魔”。陈平原在北大开设研究生选修课“明清散文十八家”,也算是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扫战场”,呈现当初情急之余,被当作脏水泼掉的“明清之文”的另一侧面。希望借助十八家文章,呈现三百年间(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引发大家对这一古老文体的兴趣。
本书即脱胎于课堂讲录,只不过由十八家缩减为李贽、陈继儒、袁宏道、张岱、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九家。以这些文人、学者的为人与为文为研究个案,分析其创作特色与风格路数,不惟强调“知人论世”,抑且企求“尚友古人”。本课程强调读书时的个人体会、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夹叙夹议中的文本分析等;置身“讲坛”丛书,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闲文与穿插。
由于采纳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互支援的范式,既凸显了这九位散文家的人生轨迹与文学世界,又会通勾勒出文学史脉络与风貌,同时对文学生产、社会背景、市民生活这些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因素也有精到的描述或阐释。不避口语、原汁原味现场氛围使普通读者也能借阅读身临其境地感知高校讲堂、学术动态及前沿问题。
在作者看来,自周作人、林语堂始,直到当下仍为一般人推崇的晚明小品,乃典型的“文人之文”,独抒性灵,轻巧而倩丽;而不太被看好的清代文章,则大都属于“学者之文”,注重典制,朴实但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