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语言
-
电影研究导论(插图第4版)
全球顶尖电影学者亲撰导读,世界知名高校指定必读经典 「编辑推荐」 •重视基础,梳理经典电影理论与研究观念 •提供新知,紧跟时下最前沿的观点与方法 •独辟视野,以新角度对电影进行独立思考 •个案分析,最细致深入的理论研究实战示范 •资料汇总,针对每章议题精选片单及参考书目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导读课本,自1996年初版以来,深受海外高校推崇。书中各领域专家对电影研究的理论重镇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与检视,从最经典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到曾掀起思想怒潮的女性主义电影和酷儿理论;从好莱坞大片垄断全球的成功之道,到各民族电影为争取立足之地的奋力挣扎。 全书各章节皆配以丰富、精彩的个案研究,囊括120余幅电影剧照,并对关键术语与概念设计了方便详尽的边注,而章末精选延伸阅读、推荐片目及网络资源,则为有志于电影研究的读者提供全球视野、指明深入方向。 「专业领域权威专家推荐语」 一个学科和一种媒体的故事该怎么讲呢?这问题是《电影研究导论》面临的挑战。经过对旧的和新的、本土的和全球的、广为流行的和不大为人所知的大量影片进行详尽分析,本书每一篇文章都令我们感叹电影这种媒体的威力和神奇。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电影学者尝试和提出过的概念工具和关键问题,以及今天仍在进行中的关于电影的性质、功能和价值的探寻。《电影研究导论》对当今已成为一个研究客体的电影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敏锐而又细致的扫描,将形式与内容两者连缀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比尔·尼科尔斯,美国电影历史学家与理论家 因为由多人著述,《电影研究导论》更像是某种散点透视的小百科:既梳理变化过程,又突出检视方法;虽美英电影为主,仍兼顾其他重要国度;以理论范畴区隔,却无处不渗透工业考量。作者们试图规范电影学术,打通形式、类型、明星等媒介元素与身份、性别、国族等文化概念的藩篱。于是,在历史与当下的张力之中,“电影是什么”的原始母题获得了新的解读。 ——杨远婴,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
文德斯论电影
《文德斯论电影》收集了文德斯早期电影学院学生时代所作的电影笔记与摇滚乐评,而至晚近对德国电影界的批判,以及对电影前途的省思等散文。 本书收录了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两本重要著作:《情感电影》与《影像的逻辑》,循序结集了文德斯自一九六八年到一九八八年二十一年间所作的散文、影评及对话。前者论及电影里的摇滚乐、前卫电影、对西部片的热情、对德国的认同问题等等,后者则探索其个人导演生涯的发展,并逐一讨论自己的作品,解析每一件作品成形之前的创作历程。 “影像是脆弱的。大部分的时候无法适切地表达影像……写作得要格外当心。”文斯除了藉由写作将电影经验传承下去,也藉之观察电影、观察自己,以及反省电影评论的危机。 文德斯的个人际遇、生活逸闻极其娱乐兴味,其分析精辟入微,却又不流于好为人师的学派作风;这种种累积起来,对读者而言正是不自觉的欣喜。 -
电影的故事
作者以电影制作者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从无声时代到有声时代再到数字时代。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影制作者是如何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制片手段的,以及电影制作者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该书是图文本,以丰富的照片资料、通俗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电影的历程。 -
江湖有事
名曰“目迷”,因为自从让眼睛第一次盯着银幕,便迷路了,在光影丛林里回不了头;也曰“耽美”,因为流连于光影之美,注定久久沉溺,无法自拔。 卷一谈的主要是阳刚味道浓烈的电影,包括英雄片、警匪片、黑社会片、刀剑片、战争片等等。江湖是作者的一个青春梦,于是,他开始在纸上谈黑社会,也终于借电影起始、以江湖为题,完成了自己心事的述说。更多地,我们读到的不是电影上的江湖,而是现实中香港、台湾社会的奇诡多姿的人情世态。 -
木乃伊防腐指南
这本书是关于一群热爱电影的人的书。 这群人曾经用七年时间,也就是博客最鼎盛的时期,在互联网上留下过一点脚印,现在这本书就是相关遗迹的陈列。中文互联网影评发端于世纪之交,依托于几个标志性的BBS,形成了几种显著不同的风格和模式。这本书的作者则是在网络影评进入博客时代之后,试图展示用中文进行电影写作的另一种可能。在刚刚投入电影评论之初,这群人几乎无一例外是电影专业之外的业余人士(这几乎是大多数“网络影评人”的共同特征),但在和电影及影评相伴的岁月里,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了职业影评人或电影文化工作者。他们至今信仰这种影像的艺术,相信它可以帮助每个人对抗心底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