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余的素材
本书内容: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法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但圆顶不容易“抄”走,我们早就选定一下雪就画它:它多像苏联画册中的景象——什么是苏联,旧俄、东正教,我们全不懂,但那又怎样! -
多余的素材
继《纽约琐记》之后,本书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 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