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失
我们生活在街道上遍布着各种标志与指路箭头的世界。但是,尽管科技如此发达,我们却还是会在大卖场迷路,会找不到去朋友家的道路,会因为迷路错过重要的会议或者面试。不过,许多其他动物却拥有与生俱来的方向感。蚂蚁的眼睛能够识别光的偏振;鸽子的眼睛能够探测磁场;帝王蝶与定期迁徙的候鸟能够飞越数干公里找到目的地;被捕捉到英格兰的绿海龟能够找到巴西海岸的家。 在《迷失》一书中,心理学家科林·埃拉德提醒我们注意下面这一事实:经过若干个世纪的创新发明之后,人类现在只需数小时就能在豪华舒适的环境中轻易地跨越万水千山,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渐渐遗落了寻觅方向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埃拉德通过广泛研究,在《迷失》一书中清晰明确地阐述了人们与外部世界脱节的原因,并向我们指出,这样的分离状态不仅会影响我们是否能平安顺利地在荒野进行探险,更会影响到我们如何建构所居住的城市、所工作的场所,乃至我们的家园和虚拟世界。埃拉德强调,建筑师以及城市规划者在设计环境时需要考虑到人们的行为,而且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我们并非遗世独立,而是隶属于所处的空间。 -
社会思想中的空间观
《社会思想中的空间观:一种地理学的视角》内容简介:美国当代社会理论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分析和批评19世纪社会科学范式的局限性时更以嘲讽的口吻说,在社会科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就是在分析过程中删除了时空概念。他认为,在以往的社会理论中,时空被看作一种自然的常态、一种外生变量,而并非连续性的社会创造。然而,事实上,“时空”不仅是纯内生变量而且还是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关键所在。 -
后现代地理学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像;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历史决定论”及其对地理学想像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科、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亨利・勒菲弗等“后现代地理学先驱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和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 -
史诗空间
本书作者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他总是关心建筑的根源和空间的意义。本书是他在历经多年研究成果及心得的基础上总结撰写而成。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的是地中海盆地的古典史诗,第二部分则集中讨论了重要的北欧和中欧史诗。本书所关注的焦点和目标是建筑,而不是文学。在内容上,既按时间排序也按地理划分进行编排。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史诗空间”等相关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与探讨,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与定位。本书内容丰富,富有深度,学术价值高,脉络清晰,系统性强,论述严谨而中肯,分析和评论深刻而客观,具有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为我国建筑师及建筑系师生提供了许多启发和教益。本书适用于建筑师、历史学家,相关专业在校师生。 第一部分 古典印欧语系史诗中空间的根源 第一章 《吉尔伽美什》穿过建筑的黎明,从实用性向比喻的转变 第二章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从棚屋到宫殿——建筑作为一项职业 第三章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空间 第四章 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户外和想像的史诗 第五章 奥维德的《变形记》建筑中的抒情与变形 第二部分 空间翔在北欧和中欧史诗中的发展 第六章 《贝奥武夫》英雄——把阴郁的建筑墨迹为和平与繁荣的空间 第七章 斯堪地纳维亚史诗 第八章 《尼伯龙根之歌》自由设计和大型运动场的根源 第九章 《卢西亚歌》和《失乐园》建筑中虚构的空间、生活方式和心理学 第十章 《卡勒瓦拉》包容主义的环境灵感 第十一章 结论 -
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中共建國後的首要任務正是改建北京城。50年代首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拆除古城樓、擴建天安門廣場、拓寬長安街、在廣場中心豎立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築、改明清兩朝的太廟為勞動人民文化宮,豎立了不少矚目的新地標,使北京的市容起了巨大的變化。本書所指的「空間政治」,並非是地理變革,或單純探討建築物的坐向,而是探討政治的地域布局,及廣義的看政治與地理之間的互動、衝突和影響,藉此了解中共如何利用城市空間和建築物的設計來樹立其威信。 -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从古代天文学、文化地理与山川模式、礼文化与制度、器物与空间考古、传统绘画、堪舆理论等多角度,综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内涵、现象、特征与规律,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剥茧抽丝,充分论证,提出了突破性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