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
《民国大师经典书系: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内容简介:民国大师经典作品系列共十册,本册为民国大师胡适作品精选集。胡适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拥有三十二个博士头衔,有着极大的文化影响力。《民国大师经典书系: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精选了胡适较受大众读者欢迎的随笔和诗歌两个部分。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当时社会及大师的思想,并在文章中了解大师的人生。 -
胡适学术文集 中国哲学史(全二册)
文言文统治中国文学的历史是那样的漫长,然而经历了1915年前后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在数年之间,竟然在白话文面前全面败阵。其中胡适的力量不可谓不伟大,他的文字在今天看来,除了具有史学上的价值,也仍然具有不可抹煞的智慧之光。 -
胡适英文文存1
《胡适英文文存》系列结集了胡适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到60年代初之间撰写的英文文章或英文演讲,它们大多都曾发表于颇具影响的英文刊物上,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按主题分编为《中国文学与社会》、《中国哲学与思想史》和《民族危机与公共外交》三册,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周质平选编。 《胡适英文作品集(一)中国文学与社会》结集胡适自1914年到1961年前后的重要英文论文及演讲28篇。全书横向以主题分类,可见胡适在这两方面主要的论点和贡献,纵向以发表时间为序编排,可见胡适于这两方面思想发展的脉络。本书以胡适发表时的原文影印本为底本,经仔细查证和勘误,旨在让中外读者更加了解胡适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近现代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 -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胡颂平先生在随侍胡适之先生的岁月里,将先生晚年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除了编入《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的以外,都收入这本书里。 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他们谈话的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首诗词的字句,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背景的探索,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娓娓道来,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跃然纸上。不仅呈示了胡适之先生幽默风趣的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更难能可贵地体现出他的日常生活状态、晚年的思想与智慧。无论对研究者或普通读者,本书都是重要的参考读物。 今天回想当年面对面的谈话,我个人常有如同“江海之浸,膏泽之润”的感受。但愿一班尊敬胡先生而不得及见的年轻朋友分享我的感受。 ——胡颂平 ********************* 在胡适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本书作者一直侍奉于左右,像学徒,秘书,助手,又是记录言行的史官。我们应该感谢胡颂平先生,给后人留下了这部堪与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相媲美的著作……喜欢近世典故的读者读起此书来会更津津有味。胡适一生交际广泛,老来对各种人物不免有所品评,尤其是私下言谈,更少顾忌,读来颇广见闻。 ——贺卫方 我向很多人推荐《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非常翔实,非常零碎,但是读过以后会觉得每天跟着胡适,他的片言只语会影响你。我偏爱鲁迅,这些年才开始走近胡适,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还会再读好几遍。 ——陈丹青 在最初的一年里,胡适并不知道胡颂平在记载自己的言行,有一天偶然得知后,胡适先是诧异,继而说:“你还是当作我不知道地记下去,不要给我看。将来我死了之后,你的记录是有用的。”正因为初衷便是默默如实记录,而胡适本人也未加润饰与干涉,从而得以让后来的众多读者通过胡颂平的记录,从胡适的生活细节中一窥他的真实一面。 ——刘炜茗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无疑为文化史、学术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或许正因为是“晚年”,而且又是“谈话录”,才别具价值。中国人向来认为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从心所欲不逾矩”,谈话不像口述那么正规,所以这种随意的方式处处将胡适的真性情“口述实录而立此存照”,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化的胡适就这样慢慢走近读者。 ——唐小兵 -
胡适作品新编
胡适的这册作品新编主要的两个门类是散文与诗歌。 胡适的散文作品,当然与他的白话文运动的理论提倡与实践示范联系在一起。这里我们并不打算更多地收入他的关于新文学的理论文字,因为其中许多名篇读者耳熟能详。考虑到散文的文学质性,我们更有兴趣也更多的是选择胡适的文艺短章随笔,其次是社会人生杂感,再次是思想文化论辩,最后是序跋、书信与日记。序跋,注重他的重要的为文化学术著述作的序跋;书信,注重的是有旨意、有情绪、有人文趣味、有历史价值的书信;日记,从文体的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作品”,原本也是无意昭世与传世的。我们这里只选录了嵌入文化理性深处,从特别的视角展示了他一生生命逻辑进程的那几段。总之,选文篇目大抵都符合胡适在《什么是文学》中说的“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有这“三要件”,文章即有了生气,有了生命,也有了传世的价值。 诗歌,我们这里选了二十五首。胡适是公认的“新诗老祖宗”,他的文学革命最早即是在新诗的尝试上实施战略爆破的。胡适一开始就把白话能不能写诗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对抗最尖锐而具义最沉重的前哨战,我们从梁启超忽而支持称美、忽而改口否定,章士钊忽而举手“投降”、忽而“反叛”出去的反复中,就可以看出白话新诗破土而出时艰难困窘的命运。当然,胡适的“尝试”最后是大获成功的。他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和《白话词四首》是中国现代第一批白话诗词;他1918年发表的《老洛伯》是中国现代第一首白话译诗;他的《尝试集》1920年3月的出版(9月又出增订二版)又是中国白话新诗的第一本集子。这几个第一铸成了他在中国白话新诗领域“开风气”首创地位和实际上的宗师身份。1931年1月24日胡适读了徐志摩、闻一多、陈梦家三人呈送他批评的诗歌后,大加叹赏,忍不住宣布新诗尝试进程的最终完成,画上完美圆熟的句号。他在日记中说:“新诗到此时可算是成立了。……他们此时的成绩已超过我十四年前的最大期望了。我辟此荒地,自己不能努力种植……这几年来,一班新诗人努力种植,遂成灿烂的园地。”这大抵也正是胡适领导中国诗歌范式转型的文化意义之所在,他自己能不能种植并不重要。 -
胡适文存(四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