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伽蓝记校注
原古典文学版 -
《洛阳伽蓝记》译注
《洛阳伽蓝记》和《世说新语》、《水经注》以及《颜氏家训》并称为南北朝文学四大巨著,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洛阳佛寺四十余年的兴衰史,遍数洛阳各大佛寺的来历、规模、建制以至奇谈怪闻等情况,同时兼及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土人情和掌故传说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周振甫先生以著名学者周祖谟先生的校释本为基础,将《洛阳伽蓝记》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同时作了详细注解,为我们欣赏和研究这部巨著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范本。 -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佛寺的地理著作,北魏杨衒之撰,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547)。“伽蓝”即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乃佛寺之统称。杨衒之,生卒不详,北平人,博学多才,以文章传家,与佛界人士多往还,亲睹洛阳佛寺兴衰,感慨系之,乃撰此记。 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七十馀处。其体例为先写立寺人、地理方位及建筑风格,再写相关人物、史事、传说、逸闻等,在对诸多佛寺形制规模的描摹和始末兴废的勾勒中,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如尒朱荣之乱,皇室诸王的奢侈贪婪,南北朝间的交往,北魏全盛时期洛阳手工业、商业的繁盛,民间艺人的卓越技艺和演出盛况等,深受历代史学家的重视。其文笔散中带骈,“秾丽秀逸,烦而不厌”,风格与《世说新语》相类,亦是上品文章。如写永宁寺的佛塔,仅用“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馀里”等语,其巍峨庄严之状便历历在目。更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云寺”条中所载之田僧超吹茄、陈白堕酿酒、孙岩娶狐女等,情节虽不复杂,但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 北魏之际,佛教盛行,寺塔林立,僧尼遍布,杨衒之著此书之目的一为存史,二为劝诫资政,借古讽今,臧否人物。使今人得以流连忘返于青灯古佛之际,梦回洛阳古都,察其风俗,观其人物,增广逸闻,陶冶情致,世代兴废,繁华不过一瞬,幸赖才人之笔,斯时可存,敢不趋而读之? 此书版本以明嘉靖如隐堂本最善,另有《四部备要》本、《汉魏丛书》本、《学津讨原》本等,各有长短。校注本重要的有张宗祥《洛阳伽蓝记合校》(商务印书馆,1930年),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等。 -
洛阳伽蓝记校释
北魏时期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在历史、地理、佛教、中西交通、文学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是一部名著。这“伽蓝”一词是梵文的音译的略称,意为僧院、佛,因为本书以记载洛阳的佛寺为主,故名“洛阳伽蓝记”。本书是以地理著作的面貌出现的,它以寺庙为经,而以有关的史实、人物、传说、物产等为纬,描述了一幅北魏时期洛阳城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周祖谟先生在校注本书的过程中,恢复了原书中的正文与子注,显得眉目清楚,使该书成为目前最佳的精校本。 -
洛阳伽蓝记校笺
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流传至今的一部重要典籍,内容虽以记载洛阳的佛寺为主,且以此为书题,但实际上包括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故事等许多记载。对我们理解北魏时期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加之杨衒之叙事简括,文笔优 美,又使之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洛阳伽蓝记》原有正文子注之别,但自赵宋以后,文注便混为一色,读者苦之。后虽屡有学者为之分别注解,但终因不谙此书体例所自,不能恢复本来面目。香港中文大学杨勇先生,专治中古文学,于此功力颇深,穷多年心力,朝夕批阅,为此书校笺,不仅使正文子注分别了然,且注解整齐,校对详密,是近世研究《洛阳伽蓝记》的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