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狼的风景
《有狼的风景:读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以另一种文化视野和眼光,以及女性评论家的纤敏的艺术感悟力,读解八十年代中国文学,既有独到而深刻的思想发现,又能把握作品陷秘的艺术底蕴,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种来自异域的新鲜别致的启发和借鉴。 -
我们的1980年代
八十年代是一个巨变的十年,它是突兀在历史闸口的坐标,它象征着光荣与梦想,抗争与奋斗!“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纪,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历史或进入正在叙述这个世纪的文学史。” 编撰本书,是希望把一个世纪最富有激情的十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完成一场集体的追忆盛宴。 -
追寻80年代
这是激情流溢的年代,这是理性回归的年代;这是众声喧嚣的年代,这是暗潮涌动的年代;这是启蒙祛魅的年代,这是复兴崛起的年代;这是需要追寻与怀念的年代,这是尚待品啜与反思的年代。 80年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坚冰在被打破,思想启蒙气氛活跃,敢为天下先,使命感,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时代的潮流。——于坚 现在回想,80年代好像发了一场天花,到现在还能看出后遗症。——欧阳江河 上世纪80年代的所有探索是真挚的,但都很粗浅,急就章,它填补了“文革”后的真空。——陈丹青 你可以用浪漫来形容80年代,当年的很多想法都太乌托邦,自己还觉得非常有意义,会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实际上并没有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你还可以用脆弱来形容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脆弱,阿城说那个时期的人知识结构都是残缺的、单薄的,虽然有热情但能力并不是很大。——查建英 自“文革”结束以来,对历史进行回顾、反思一直成为当代中国思想生活的重要内容。二十多年来,很多理论争论,很多思想冲突,都是围绕着这些回顾和反思进行的,一直没有停过。90年代以后,社会风气骤变,物质主义像一股暴虐的台风席卷了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风过后,物非人非。但是对历史做回顾、反思的习惯似乎并没有断掉,就像有一根坚韧的绳索,让许许多多喜欢思想的人都紧紧抓着它,彼此呼应,鱼贯前行。这样一想,我就越觉得读者手里这本《追寻80年代》是很值得一读的书,如果它还有什么缺点,有不尽人意之处,以后再改进就是了。——李陀 -
我们的80年代
《我们的80年代》讲述了一段发生在80年代的故事,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满晓星和24岁的段玉刚相识,他们在同一个工厂工作三年的时间里,满晓星收获了甜酸苦辣,当她惆怅地告别工厂时,她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了段玉刚。但是三年来,秦光明为了通过满晓星父亲调进市机关,精心营造了他和满晓星的一场风花雪月事。天真清纯的满晓星一直把这个工厂里唯一肯去买诗集的男人当成兄长,当她拒绝接受这个“爱情事实”时,便背上了“第三者”的罪名,而她和段玉刚的感情,只能寄托在他们一起种下的小树上。 不同的生活背景同样的青春年华,让两个人在经历波折后慢慢长大,两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最终破除万难走到一起。 《我们的80年代》适用于:对八十年代拥有怀旧情结和好奇心的读者。 -
八〇年代
1980年代,有一个特殊群体,它的主要人物是经济学家或经济工作者。从空间而言,他们的舞台多在北京三里河、月坛北小街、皇城根9号院一带;从人物跨度而言,上下三代。第一代,是像薛暮桥、孙冶方、马洪、蒋一苇等这一代,既是革命者,又是学者;既是马克思主义者,又不是教条主义者。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中国需要改革,当历史机会到来时,全身心投入,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第二代,是1949年以后成长起来的学者,诸如刘国光、董辅礽、孙尚清、吴敬琏、厉以宁、赵人伟等,他们年富力强,承担起历史使命,先是用正统理论阐释改革,把政策和理论联系在一起;继而补修现代经济学,呼唤市场取向改革。第三代,曾经是老三届,当过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又赶上上大学、读研究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之心,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直接切入到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创见,有合作精神,他们中间的不少人相继脱颖而出;从贡献而言,他们承上启下,将发自中国社会底层农民、工人、老百姓的自发的改革意愿和呐喊转化成执政党的文件政策,转化成学术理论。他们为让人们接受在今天看来的常识付出了极大的心智。没有这个特殊群体的努力,没有他们的桥梁作用,背负着巨大历史包袱的中国改革怎么能够起航? ◎ 作者的话 1980年代是一切从头开始、英雄不问来路的时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是求贤若渴的时代,是充满激情畅想的时代,是物质匮乏、精神饱满的时代,是经济学家没有和商人结合的时代,是穿军大衣、骑自行车、吃食堂、住陋室的时代,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一起创造历史的时代。 经济学家作为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和学者,常常以个人,或主导一种思潮来参与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这种群体性的、大规模的、全方位的参与和影响,实在是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虽然时间并不久远,虽然很多当事人健在,但是,历史被有意无意地遮蔽、遗忘、误解了。我总是想,把那些被埋没的,发掘出来;把那些走向模糊的,清晰起来;把那些被歪曲的,纠正过来。 重温1980年代。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你们的故事,还是我们的故事。 -
我的故乡在1980
沈浩波、张小波、贺鹏飞、黄隽青 中国民营书业四大佬联袂推荐 一本书带你重返80年代的俗世温暖 京味儿80年代让60后过瘾、70后羡慕、80后失落、90后含恨 最给力的80年代,最不淡定的怀念 没有这本书,我们该怎么纪念80年代? --------------------------------------------------------------------------------------- 中国民营书业四大佬联袂推荐 磨铁图书总裁 沈浩波 我生于1976年,是年毛主席去世,整个80年代都是我的成长背景。 那时候我还小,看人打架、喝酒,听人吹牛,那年月的人都有血性,打人是真打,喝酒是真喝。80年代的江湖气,都那么让人怀念,如今再也找不到了,我们也已非故人。 鹏飞一力总裁 贺鹏飞 80年代我还是少年,生活在内蒙古,酷爱放马、下象棋。86年时修铁路,在化肥厂推炭,87年到北京,卖过冰棍、报纸,当过装卸工,做过厨师,光做厨师就做了10年。 那年头生活无比简单,幸福却蒸蒸日上,泪水和汗水都干净如花露! 凤凰联动总裁 张小波 当我们活在诗性当中时,往往不知道它是诗性的;当我们活在当下,也常常不会获取抽象的历史感。20世纪80年代是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所幸我们活过。 但是它的诗性,甚至需要我们很多年后才能发见,才被追索。 博集天卷董事长 黄隽青 40岁之后,有很多次怀念起80年代。那年月人心尚古,物质生活刚刚起步,理想情怀还浓墨未淡,既温情又激情,吃吃喝喝也写写画画,是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老猫写的虽是80年代的吃喝玩乐,但你读出来的却是久远的俗世温暖。 -------------------------------------------------------------------------------------------- 这是著名作家、京城媒体人老猫的80年代回忆录。 从小人书、文化衫到K歌、饭局,再到坐火车、谈恋爱、看电影,老猫用亲身生活经历,编织起80年代一代人的山河城池,温情不掩激情,理想捎带物质,带我们体味昨日之种种趣味和风华,怀念远去的精神故乡。 老猫笔下虽是吃喝玩乐旧事,但你读出来的却是久远的俗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