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塑的故事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的故事》会探讨巫术、仪式和舞蹈,也会畅谈那些由光线、人的行为以及虚空构成的作品。以上所有元素,都能够作为塑造世界的原材料而发挥作用,并被赋予人性意义。此刻,材料即讯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的杰作,却美不胜收。
-
雕塑的故事
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的故事》会探讨巫术、仪式和舞蹈,也会畅谈那些由光线、人的行为以及虚空构成的作品。以上所有元素,都能够作为塑造世界的原材料而发挥作用,并被赋予人性意义。此刻,材料即讯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的杰作,却美不胜收。
-
现代生活的英雄
现实主义艺术以对当代生活、现实世界进行客观、冷静、真实的表现为己任。但由于对真实的不同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充满了复杂性,并具体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甚至看似相悖的表现形式。琳达·诺克林多年来一直研究现实主义艺术,本书作为其代表作之一(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在充分把握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现实主义艺术的本质与问题,并揭示了它与20世纪重要艺术流派如印象派、装饰主义、抽象主义等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和研究现实主义艺术有很大的帮助,读来让人兴趣盎然。 -
做书店
做书店:转型期中国书业的终端记录(增订版),ISBN:9787549504114,作者:徐冲 著 -
默观无限美
默观,沉思,聆赏音乐的新美学,刘渭先生的五大主张: ◎音乐非语言,不要去猜测音乐代表的具象意义,创作背景亦非首要。 ◎要有敬意,要专注,将自己简单、真诚地融入活生生的音响实体里,与之同肌理,共魂魄。 ◎高度的音乐欣赏,建立在高度的理性基础上,通过乐曲分析找寻音乐中的逻辑性,感受 音乐绝对的美。 ◎学会与音乐单独相处。 ◎在家先把唱片听熟,现场聆听才能有好效果。 本书五大特色: ◎ 不必识谱,不必会乐器,不必为创作背景犯愁:详解欣赏音乐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让你学会直面音乐,获得纯粹的美的感动。 ◎ 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与新音乐:勾勒西洋音乐五百年发展史,为你的耳 朵建立坐标。 ◎ 从海顿到马勒,从管弦乐到宗教音乐:精选十大作曲家、五大音乐类别,深入解说。 ◎ 附录143首基本曲目的推荐版本。 简要目录... 自序 音乐的基本观念 西洋音乐史的足迹 文艺复兴 巴洛克 古典 浪漫 20世纪新音乐 音乐家的故事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舒伯特 门德尔松 勃拉姆斯 瓦格纳 比才 理查·斯特劳斯 普罗柯菲耶夫 马勒 通往古典音乐之门 序言 管弦乐 室内乐 协奏曲 艺术歌曲与歌剧 舞蹈音乐 宗教音乐 刘岠渭VS杨忠衡 兼纳东西文化的音乐传教士 关于欣赏音乐的观念 中国音乐的创作、欣赏与前瞻 附录 -
吃的后现代
“吃”逐渐在生活中成为一种品味与身分的表征,小到十块钱的臭豆腐,昂贵至数十万元的红酒,交会在我们餐桌,其所创造的精致与活力,让人激动不已;香料、恋旧食物与箬裔的议题竟能从一碗碗中勃发生命力,具备后现代的新鲜景观。 作者学贯中西,旁征博引,将饮食现象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中,进行了颇有趣味的解读:从饮食文学观的转变到后现代餐饮哲学,从食谱、香料、厨艺的旅游到族群及多元食谱、怀旧料理和饮食的情色化,梳理出后现代语境中饮食的文化流变…… 作者自述 饮食导致新的社会发展及人际关系,文学和电影往往以这种方式展现食物和移民所造成的社会形态、财经、信息、科技 、运动、娱乐、医疗体制等方面的汇整。 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观察饮食文学和食谱,并对我们所常见的生态及社会问题,作出美食上的思索。我们将以这样的方式,进一步讨论如何透过后现代的餐饮,去有限地弥补、挽救社会的焦虑和危机。 ——廖炳惠 编辑推荐 关于饮食文化类图书,近年来可谓是出版热点。大多书都有较好的销售业绩。如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吃的艺术》、三联出版社的《文人饮食谭》,我社出版的“唐鲁孙系列”《文学的餐桌》也属于此类。但是从比较学角度来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并且将后现代的理论引入这个领域的图书,市面上不曾多见。此书是一本视角比较独特的饮食文化著作。 作者从“前现代”开始谈起,以富有学养但轻松的笔调,构成一篇篇短文,谈异国美食的历史,间杂电影、小说,谈论目前“后现代”的饮食现象。本书引学术理论为经,深入浅出串连饮食与文化,引领读者在文化情致之中,品尝美食下掩藏的文化。 目录 简体中文版序 自序 第一篇前现代、早期现代、现代到后现代的饮食文学观之转变 第二篇 后现代餐饮哲学 第三篇 食谱、香料、厨艺的旅游 第四篇 族群及多元食谱 第五篇 恋旧、怀古料理 第六篇 饮食的情色化 结语/台湾的后现代饮食与政治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