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
历史的中心是人物的活动,由学人而见学术。所谓学术史与学人的历史,二者之间,分别显然。前者偏重于专门史,后者则以学人作为历史整体的一部分,进行研究。作者认为,研究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一是了解前人已知,如何知,为何如此这般认知,避免以不知为无有,或拾人唾余,或重蹈覆辙,以致无知者无畏。二是由学人而知学术,历史人物形形色色,而人有思维行为两面,由学人见学术。三是以学人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历史整体的一部分,而非仅为专门的学术史。学人亦为社会一份子,既有一般体验,又有独特感受,其思维行为包括学术活动在内,牵连广泛,与整个社会的脉搏跳动息息相关。 近代以来,受西学影响以及新式学堂教育的制约,分科治学,已成体制。新锐学人以分科治学为科学,其实分科究竟如何发生,为何发生,还有待研究。在书中,作者对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会作了详细的论述。而于民国学界的老辈,章太炎晚年北游讲学的文化象征,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等亦有不同的解析。 本书作者为国内近代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其学术成就已为学界认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本书征引资料翔实可靠,论述精辟平正。 -
国家与学术
本书论述了从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由此而起的争论开始,到新文化运动时的整理国故、再到北伐前后两次关于国故和国学的大讨论,大体经历了从保存国粹到整理国故再到不承认国学是“学”的发展演化进程,其最显著的主线是(广义的)学术与国家的关系。 -
中国古代史
20世纪初,夏曾佑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开创了以新的章节体载撰写通史的先例,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家编写史书的主要体裁。在夏曾佑之前,国内已经有人用新观点、新体裁写出了新式的中国通史。但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影响更大,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近代的“第一部有名的新式通史”。 二十世纪已经过去,中国历史学经历了一个变革创新的世纪,兴旺丰收的世纪,成绩显著,名家辈出,值得大家去研究和总结,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旨在系统地展示上个世纪的史学成果,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的著作奉献给读者。 -
書舶庸譚
《书舶庸谭》为董氏多次赴日所作的访书日记,书中录有大量日藏中国戏曲小说,其中多孤本善本,尤为学界所重。该书有四卷本和九卷本,四卷本为1930年赴日访书日记。后又多次赴日并加续作。1939年,董康在四卷本基础上合以续作,增补修改,厘为九卷,署武进董氏诵芬室刊行。1940年又加以重印,补加傅增湘序一篇,并附《课花庵词》。这次整理,以庚辰(1940)重印九卷本为底本,参校四卷本及相关资料,删去所附《课花庵词》。书后附书名索引,以便检索。 -
观堂集林(附别集)(全二卷)
《观堂集林(附别集)(套装共2册)(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一八七七年(光绪三年)生于浙江海宁。清未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做过南通、苏州师范学堂的教习,并任职学部。辛亥革命以后,主要是在大学裹教书,晚年担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一九二七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投水自尽,年五十岁。 -
积微居读书记
《积微居读书记》共收杨树达十一种读书笔记:读《尚书》、读《左传》、读《国语》、读《后汉书》、读《庄子》、读《荀子》、读《商君书》、读《晏子春秋》、读《吕氏春秋》,另外还有两种读《说文解字》遥笔记——“《说文》求是”和“声训杂记”。这些笔记引用了大量而丰富的资料,或对原书提出校订意见,或对诸家说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可为读者阅读古书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