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满桥
《萨满桥》是罗苹·荷布《士兵之子》系列的第一部,是传统的奇幻小说,描述一个孩童自幼年至成长为士兵的经历。 二十多年来,杰尼亚不断向内陆扩张,从原始住民手中夺取领土,并将“国王之路”一直修到了住着神秘斯斑克人的壁垒山脉前。新增的广袤领土为杰尼亚王国造就了许多新晋贵族,却也引发了新旧贵族之间的权利争斗。 年轻的纳瓦尔是新贵族布维勒领主家的次子。在这个信奉善神的国度杰尼亚里,按照圣经所述,次子生来就该持剑入伍,成为一名士兵。纳瓦尔认同并且乐于接受命运对自己的安排。 某日,布维勒领主请了一位奇多纳人德瓦拉作为纳瓦尔的教师,来传授那些只有从“敌人”这才能学到的东西。在一系列艰苦的课程之后,纳瓦尔逐渐习惯了原始却自足的游牧生存方式,并且获得了一个成为真正“奇多纳人”的机会:德瓦拉用神秘的仪式将纳瓦尔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异世界,在那里,纳瓦尔只要穿过重重阻碍,杀死阻断灵魂之桥的敌人,就能够获得古神的认可。纳瓦尔成功来到终点处的斯斑克树女面前,却不慎从桥上摔落,求生的本能让他向女巫求助,而代价则是成为阻止敌人毁灭斯斑克族的武器。 成年后的纳瓦尔来到位于首都旧塔尔斯的军事学院进修,和一班新贵族的士兵次子一起饱受旧贵族子嗣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在暗夜节的狂欢节上,纳瓦尔体内潜藏的另一个自我意识终于浮现出来,用“沙尘之舞”将可怕的瘟疫带到军事学院和旧塔尔斯,撒播下了毁灭的种子…… -
九州幻想
今何在、潘海天、斩鞍、楚惜刀、冥灵、水泡、丽端、骑桶人、骆灵左……最耀眼众星齐聚! 《羽传说II》《透明国》《白驹》《魅生》《2008年的母系氏族》……年度佳作云集! -
六月十一日
【联袂推荐】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很空灵很有想象力的作品,无法想象作者只有16岁! ·❤《泡沫之夏》漫画作者米沙——比漫画更惊心动魄的小说! ❤《最小说》签约漫画家丁东——《幻城》和《六月十一日》,我选《六月十一日》! -
The Book of Lost Things
2006年10月25日下午一點三十分,我看完愛爾蘭作家約翰‧康諾利的新作《失物之書》,最後一章是在全身感動得雞皮疙瘩不斷的情況下唸完的。唸完最後兩段時,我的眼眶是濕的,為此又把那幾句話讀了兩次:“For a man’s lifetime was but a moment in that place, and every man dreams his own heaven. And, in the darkness, David closed his eyes as all that was lost was found again.”。由於工作使然,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試圖尋找一個強而有力的行銷語句(pitch),可以簡潔準確地說出這本書的特點,勾起讀者興趣。例如「黑暗版的《說不完的故事》」,或者「名導泰瑞吉利安的那部『神鬼剋星』(Brothers Grimm)如果沒拍爛,就會是《失物之書》」,我也想到尼爾蓋曼的《星塵》和史蒂芬金的《龍之眼》,還有基斯‧唐納胡的《失竊的孩子》。喔,對了,出版社在行銷計畫裡寫著,他們認為《風之影》的讀者也會喜歡這本書。 然而這一切終歸徒勞。援引再多的經典名作、暢銷大書作為比較,也沒法把《失物之書》最迷人之處說得真切。故事裡有精彩的童話新詮:狼人是小紅帽和大野狼的後代,七矮人是被壓迫的勞工階級,白雪公主是又醜又肥的惡婆娘,詩人布朗寧筆下的騎士羅蘭則成了尋找同志戀人的被放逐者;有關於少年成長的永恆議題,從孩子到成人的蛻變,童年的終結、兒童的殘酷本質(在《彼得潘》中文版重新發行的當下顯得格外貼切);父親形象的百般變貌,母親死亡的巨大創傷,繼母角色的邪惡與否,當然還有最經典的英雄冒險原型----離開本來世界,前往超自然的領域,與惡夢和恐懼化身交戰而後歸返。 但這些特點仍顯得繽紛撩亂,仍然說不出《失物之書》最根本核心的東西。那也許就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找回了小時候看故事書想要一頁頁往下翻的美好感覺。那是一種很單純的慾望,不受任何世故或價值沾染。這樣的經驗已經離我好遠,以致於起先還辨認不出,啊,原來那就是遺失的童年的美好。 康諾利化身睿智的說書人角色,如同為你朗讀睡前故事的長輩,娓娓道出這個關於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失落和復得、悲傷和勇氣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名叫大衛的英國男孩死了母親,他哀傷欲絕,遂在母親生前最喜歡的童話故事裡尋找慰藉。那時歐陸戰火方起,納粹的轟炸行動不斷,大衛的同齡朋友紛紛撤離倫敦,他也和父親避居鄉間。然而父親愛上了先前照顧母親的護士蘿絲,不久生下男孩喬治,一家四口住在蘿絲祖傳的鄉間古宅。大衛討厭蘿絲,怨恨喬治,更覺得父親不應該移情別戀。他開始聽見架上的書本悄聲低語,還會突如其來的暈眩昏厥,醒時依稀記得一個異於現實的天外國度。 ——灰鹰 -
苹果核里的桃先生
本书共由五篇小说组成。即“语法树”、“可能世界”、“实无穷”、“形式国”、“神谕”。 弗吉尼亚·伍尔芙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片原始森林,一片连飞鸟的足迹都是闻所未闻的雪原”。而当身体健康的时候呢,我们对此不仅不闻不理,而且还把它们当作“土著”民族加以教化,和它们“白天一起工作,夜晚一起娱乐。”而当我们生病了,“这种虚假就停止了。”我们逃离了“正直的大军”的行列,而“与河流的棍棒一起漂流,与草坪上的枯叶一起漫天飞舞。”(黄梅译) 读七格的《苹果核里的桃先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广场文库》),也要事先预备这么一份心情,承认教化别人和自我教化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权当作生病发高烧,不知怎么的就迷路了,于是来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那里的世界花花绿绿,异彩纷呈,天上人间不分,时间空间交错,人们行为古怪,功能异常,服装奇特,精神倒错。而且这些国家或地区经常处于交战状态,所使用的武器会和某种魔力有关:花剌子模国里的诗人用飞上去的诗篇把天上的蒙古军队打落下来《语法树》;南宋国靠的是一歪学者念动咒语“理一分殊”,便让金国从此不再存在《可能世界》;阿兹特克(今墨西哥)的一位叫做马克津卡的数学家(他不仅长着对眼,而且每年的对眼数目都要翻上一倍),也在水中用巫术为作战的军队助威《实无穷》。即使不是处于全面交战状态中的《形式国》和《神喻》,其中的人们也出于智力上的竞技状态,紧张忙碌得很,七手八脚,各显神通,一派热闹景象。 有读者可能会对作者故弄玄虚的标题感到困惑--这五个中篇故事号称都是献给伟大的数学逻辑学家的,他们分别是蒙塔古、克里普克、康托尔、希尔伯特和图灵,在行文中,作者也假装被这些人搞得晕头转向,但其实小说本身所提供的图景要比这些唬人的名字简单得多,也比作者对于自己的估计简单得多;抑或说这些伟大人物的精神世界其实是极为简单和透明的,在这一点上,倒可以说作者能够把握他们精神世界的精髓--那是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美丽新世界”,信不信由你。这个基本前提确立之后,就要看作者能不能把这个世界的种种美丽给我们传达出来。应该痛快地说,作者七格的语言是称职的和不锈钢的,他的句子能够在大风中站稳脚跟--在优美和讽喻之间,存在一种张力。比如形容一个叫做“线”的巨人生成这样:“那巨人说来真奇怪,它只有轮廓线,其余什么都没有,云哗哗地从他身体里穿过,他一点也不在乎,那轮廓线也是没颜色的,只是由于云流过轮廓线附近时,被分成了两股随后又合并时造成了不少小漩涡,所以昆布才能分辨出轮廓线来。”“线巨人”还有三位兄弟分别叫做“点巨人”、“面巨人”和“体巨人”。 在某些方面,这位同为理科出身的作者在某些方面和王小波有相似,善于描写身怀绝技、心思奇特、科技含量很高的那种人;为狂欢效果制造残酷方面,比起王小波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毕竟时代不同了,七格比王小波花哨多了,他有着更多的异国情结和童话情结,成片的人原先是工兵、刷刷倒下去的时候就成了锡兵,他把这样一些东西都当作了玩具或道具:数学、魔力、国家、学问、长城、丛林、王宫、胭脂虫、首领、巨人、云梯、金凳子、迷宫、祭品、线,还有空心圈、螺旋管、球面、凹陷三角形等等。还是王小波的那句话说得好:有些人和童年就是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隧道。这一点要是说穿了呢,就挺没意思。 -
倾诉
星际组织埃库盟的观察员萨蒂被派往一个由笃信唯物主义政府掌权的阿卡星。那里的专制政府禁绝了所有旧有风俗与信仰。萨蒂作为一名来自地球的女性,却又刚刚逃离地球上的原教旨主义分子控制的专制国家。 在现代化的阿卡星的首都里,观察员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监视。但萨蒂却出乎意料地获得官方的允许,她离开首都,顺着河流来到了乡村地带,远离响声震天的喇叭,接近乡间柔声叫唤的牲口。萨蒂在找寻阿卡星被禁文化的遗迹中,渐渐了解并喜欢上了身边的阿卡星人,开始明白他们独特的宗教——诉真道。最终,她加入了他们的朝圣之旅,到达远处雪山深处之中的最后一块圣地。 《倾诉》折射出当代世界政治与宗教的纷争,讲述了在一块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上的灵魂之旅。 厄休拉·勒奎恩的文字清新而又睿智。她能将小说提升至诗歌的高度,而又将其浓缩至寓言般精粹——在《倾诉》中,她精彩地完成了两项使命。 ——乔纳森·勒瑟姆,《布鲁克林孤儿》作者 《倾诉》是一部姗姗来迟的经典之著。厄休拉·勒奎恩在将自己纯粹的讲述者的天赋发挥到极致的同时,还融入了睿智且饱含热情的心灵,外加以一名真正哲学家才具备的才智,不断地质疑人们旧有的荒谬的观念。在她的故事中,厄休拉创造了一种未来的社会人类学。 ——彼得·毕格尔,《最后的独角兽》作者 勒奎恩的这部新作印证了外界对她的诸多赞誉:她是一名行文瑰丽的文学大师,她的作品句句饱含诗意,她的著作让阅读者沉思,令思想家阅读。小说雅致而略带伤感,情节丰富而又显凝练……让每一位读者为之所动。没有主流畅销书快捷的行文节奏,但不失古典小说优雅而含蓄的叙事风格。 ——简·尤伦,《石南玫瑰》作者,“创神奇幻文学奖”得主 厄休拉·勒奎恩的小说与技术型的科幻著作(那些走科学路线的科幻小说)相比能让读者感受到另类的震撼,因为她的关注点在于人类社会本身。 ——埃克哈德·克努尔 Ekkehard Knörer,德国知名媒体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