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房子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藍房子》、《午夜之門》和《青燈》,是最享聲譽的中國作家北島自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七年十年間所寫的散文結集,基本上按時間順序編排。十年的散文寫作,遠涉中國與世界的巨大變化,近至作者個人的漂泊生涯,二者平行交錯,互為因果──在大地上鋪開白紙,任揮灑筆墨,幸事也。 寫散文,有三條最重要。一是誠實。這寫作基石因普遍缺失而彌足珍貴。其實與誠實對應的不僅是謊言,也包括虛妄、矯情及逃避;二是沉默。與一個喧囂的時代抗衡的是沉默,使我們不致淪為同謀或被吞噬。沉默改變詞語的方式,深化孤獨的內省,延長冥想的回聲,給萬物重新命名的可能;三是警醒。在愛與恨、忠與逆、守成與超越之間,構成一個作家與母語之間的緊張關係。警醒則是必要的承諾與保證。 這三本書的出版恰逢作者六十歲。作者說,耳順之年,本應圖個清靜,可風雨如晦,四顧茫然,這人世間前景更加黯淡。悲歎之餘,又心懷感激:幸好有香港,給他恢復本來面目的可能。 -
午夜之門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藍房子》、《午夜之門》和《青燈》,是最享聲譽的中國作家北島自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七年十年間所寫的散文結集,基本上按時間順序編排。十年的散文寫作,遠涉中國與世界的巨大變化,近至作者個人的漂泊生涯,二者平行交錯,互為因果──在大地上鋪開白紙,任揮灑筆墨,幸事也。 寫散文,有三條最重要。一是誠實。這寫作基石因普遍缺失而彌足珍貴。其實與誠實對應的不僅是謊言,也包括虛妄、矯情及逃避;二是沉默。與一個喧囂的時代抗衡的是沉默,使我們不致淪為同謀或被吞噬。沉默改變詞語的方式,深化孤獨的內省,延長冥想的回聲,給萬物重新命名的可能;三是警醒。在愛與恨、忠與逆、守成與超越之間,構成一個作家與母語之間的緊張關係。警醒則是必要的承諾與保證。 這三本書的出版恰逢作者六十歲。作者說,耳順之年,本應圖個清靜,可風雨如晦,四顧茫然,這人世間前景更加黯淡。悲歎之餘,又心懷感激:幸好有香港,給他恢復本來面目的可能。 -
有一隻老虎在浴室
两个月前,有一本红遍全球的无字书叫《除了性男人还想什么》(What Every Man Thinks About Apart From Sex)在亚马逊上热销,排名超过《哈利·波特》和《达·芬奇密码》。该书除了封面有字,两百内页都是白纸,我在哈佛听英国文学课,旁边的小伙就拿它记笔记,还告诉我亚马逊已经断货。 嘿嘿,男人真要一直想着性,这世界也太平,但是假题一点都不妨碍假书的畅销,当今世界,低俗就是生产力。 是的,生产力。事实上,我得承认,我一点都不反感《宿醉》这样的低俗,相比伍迪·艾伦的知识分子气,疲惫的草根当然更需要虽然猥亵但还算健康的笑料。从低气压的办公室出来,面对一直举不起来的业绩,走进电影院,谁还有力气通过思考再发笑,欧,怎么简单怎么来吧!《宿醉1》里,醉人们发现屋子里有一个婴儿,艾伦问:“这是谁家的小孩?”菲尔说:“我们一会再来处理这小孩。”然后,斯图出来说:“我们不能把小孩单独留下,因为有一只老虎在浴室。” 一只老虎!即便是在热带丛林历险记里,老虎出场也需要一番铺垫的,但是,新时代的喜剧不需要,编导说,要有老虎,就有老虎,而且,重要的是,老虎,观众觉得这个可以有。 世界变幻莫测,老虎不算什么。好吧,最后,我想说的是,也许,这不登大雅之堂的两场《宿醉》可以是电影的一次再出发,没有学院派的包袱,管它东西方的文化,香港电影不也曾经这样从低俗中开出了新浪潮?只是,从口腔期返回肛门期,美国电影美国观众准备厮守肛门期的姿态,又让人觉得,电影快完蛋了。 -
燃燈者
越勝寫了三個給他帶去光亮的人物,並稱他們為“燃燈者”。薪火相傳,這我原先也是知道的,有人也曾點亮過我心中的燭。然而那火種是怎樣得來的?人類這個物種自來有“盜火者”在。盜火並非普羅米修斯一次就完成了的行為,人世間每一次火的傳遞,都是一次傳遞雙方共同進行的盜火。越勝筆下的三位“燃燈者”,連同越勝本人,其實也都是“盜火者”。 ─朱正琳 -
秧歌
胡適說:此書從頭到尾寫的是「飢餓」──寫的真細微,忠厚,可以說是寫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 故事以毛澤東時期土改後的農村作背景,農民金根是個勞動模範,辛勤工作;遠在上海打工的妻子月香,因為「鄉下富了起來」而回到農村幫忙家裡農務,希望一家團圓。 月香回到農村後,才發現原來家家戶戶都吃不飽,還要繳交公糧。不堪重擔的農民,最終因饑餓被迫與當地政府發生衝突,卻遭到無情子彈的射擊,金根小女兒在混亂中給踩死,金根則身受重傷,更被說成是反革命分子,遭到追捕…… 新年到了,農民跳起秧歌舞,表面上依然一片昇平,喜氣洋洋,但這種喜氣,卻是充滿了無奈,顯得有幾分詭異。 -
最後的貴族
這本書是章詒和女士對往事的片斷回憶,由章詒和女士將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往事並不如煙》更名為《最後的貴族》,交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其原因有二: ◎以中文繁體字版在海外發行 ◎更加完整,沒有刪節,並經過補充和修改 本書像一部中國知識份子的心靈史,從中可以讀出人心的複雜。以往對一九五七年反右歷史的敘述,多有一種簡單化的毛病,好人、壞人,一目了然。但在章詒和的筆下,受迫害的章伯鈞、羅隆基也好,參與迫害的史良也罷,他們的內心是那麼的複雜,有亮點,也有幽暗……一場反右運動,其背後的場景十分複雜。政治清算的背後,摻雜著各種各樣的恩恩怨怨,我們看到的是私人的恩怨怎樣以一種公共的名義加以傾訴,而公共的清算又如何借助了私人生活的隱秘話語。 人性的卑微與高尚、複雜與扭曲,文人的寂寞與不屈、淡泊與尊嚴,透過章伯鈞之女章詒和的筆觸,道盡大時代中一小群知識分子無可奈何的命運。過去中國史家對於一九五七年反右歷史的敘述多少失之偏頗,透過作者對往事的片段回憶,無論是受害者的章伯鈞、羅隆基,迫害者的史良,每個人物的心靈深處都閃爍著或幽黯或光亮之。 【2004年好讀回顧:出版人愛讀本】初安民(印刻出版 總編輯) 認為2004年最值得推薦的一本書:「作者學戲劇出身,所以筆下這些上層知識分子的際遇與性格便也充滿著強烈的戲劇性。她透過諸多『現場(?)』觀察的幽微細節,讓筆下的人物生動細膩,更具說服力,尤其詩意的文采,讓全書讀來毫無政治歷史文章的乾澀無趣,反而像小說般栩栩如生。」 【開卷推薦理由】書中謂:「生活是一部法律,甚至是酷法。普通人除了服從以外,又能怎麼樣?」然而,作者以一己記憶對抗官方歷史,用個人書寫抵拒集體遺忘,此書給世人的最大啟示,不在弱者仍能平反,而在提醒了強者:但凡還有記憶與書寫的存在,往事便不會如煙,是非亦沒有塵封的可能。此書另一動人處,乃在透悟了政治的底醞,政治惡象並不會隨時間消逝,必須世人時時警惕。往事固不如煙,前途亦未清朗。(盧非易) 章詒和記憶的“真正版本” 這本書有兩個看點,即說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一是歷史,二是文學。 由歷史角度來看,“中國頭號大右派”章伯鈞次女的這個作者身份不期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章伯鈞即是在 1957 年的反右鬥爭中著名的“章羅反黨聯盟”的首腦人物之一,作為章伯鈞的女兒,章詒和個人記憶中的歷史自然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珍品。章伯鈞、史良、儲安平、聶紺弩、康同璧、羅隆基等近十位在中國現代史上聲名顯赫的卻鮮少記載的人物,他們在政治生涯中的起落沉浮,在個人生活裡的風花雪月,都在章詒和的追述中一一鮮活再現。 在以往關於反右運動的學術研究中,1957 年經歷劫難的中國知識份子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精神活動,一向較少為人所知。由這點看,此書堪稱一部“以史為鑒”的教材。 由文學角度來看,作者放棄了以往許多同類書籍側重政治事件的做法,選擇以鄰友交往、家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將歷史與回憶相融合的寫法,真摯感人。這也是這本充滿哀悼與殘酷的“歷史”書,何以具有如此大的藝術感染力和文學衝擊力的關鍵因素。 在章詒和散淡如煙的文字追述之下,湧動的是鉛雲般沉重的思緒情懷。那個特殊年代、在劫難中掙扎的中國知識份子,他們在特殊的歷史情景中以特殊的方式保持了自己對文化和精神活動追求。讀來發噱處令人怒髮,艱厄時使人鼻酸,深刻處讓人心靈震撼,相濡以沫時又眼眶濕潤。 而繁體版本《最後的貴族》相比之簡體版《往事並不如煙》來說,不僅僅是名字上的變動,在內容上也因為沒有逃避一系列政治敏感內容而收集得更豐富、更全面,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得到了更真實、更完整的再現。甚至連章詒和自己都認為繁體版本才是她記憶的“真正版本”。 --誠品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