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儂回憶:1970年滾石雜誌完整專訪
假如七0年代的降臨意味著搖滾音樂史上一連串殘酷的幻滅,那麼約翰.藍儂這篇最為震驚後世的訪談,很可能是其中最狠最痛的一擊。1970年,藍儂早已對昔日的「披頭」身分、以及所謂六○年代神話深惡痛絕。身為這樁神話的創建者,他決定當著萬萬千千觀眾的面、親手揉碎它。套用作者楊.韋納的話,在當時,Beatles是「地球上最受矚目的現象」。用藍儂自己的話來說,則是「比耶穌更受歡迎」。於是我們多少可以想像藍儂要打破的那個神話,是多麼難以逼視、牢不可摧。 那是不只一整個世代共同擁有的記憶與夢想,那是數以億計的青春年華共同見證的笑聲與淚水,那是當我們對自己生命中種種不堪感到絕望時,重新賦予我們力量的泉源。而藍儂幾乎親手毀滅了這一切:「夢已經做完了」。這篇石破天驚的訪談錄不妨視為一次壓抑了三十年纔終於爆發的嘔吐,讓全美發行量最大的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站穩了青年世代媒體霸權的地位。 多年來,《藍儂回憶》一直都是所有「文化人專訪」的參考座標,也是「深度搖滾書寫」的經典範例--每個雜誌記者,夢寐以求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寫出像這樣專業、深入、「後勁十足」的對話錄,而能留名青史。 -
獨特物件
這場哲學家與建築師對談的創舉,是由法國作者之家協與巴黎維列特建築學院所促成。這個原名為「都市步道橋」的計畫進行了六場會議,成為學院與非學院之間的重要事件。本書的主要內容文脈就是尚˙布希亞與尚˙努維勒在會談中所進行的對話。 將對談付梓出版的想法出現後,作者便根據所進行的討論主題,及個人關於這些課題的全盤思考,重新將對談內容作深入的增改,以期尋求建築上的解決方案,或說切近建築最為基進而必要的未完成志業:獨特性。 何謂獨特物件?一種無法替代的奇特事物、一顆隕石或說集聚於一點上的絕對。可能是一個想法、一棟房子、一種顏色、感情或一個人。但獨特性總是使得事物置身險境。面對今天文化的媒體化與世界化、價值的折衷,面對思考只剩下零散意見的庸俗化現象,哪裡還能找得到獨特物件(獨創的建築)?如何界定、創造、保護、識別出這些物件?圍繞著尚˙努維勒與尚˙布希亞兩人關於這個課題的對話,還觸及到了其他往後幾年可能遭遇的一些根本問題。他們想像著明日之城將會是什麼樣子,同時自問為何透明的理型會慢慢地滲透到從政治一直到建築等等不同界域。最後,他們則討論到自由的困難。 所以,這是一本關於獨特性的評論,豐富了他們兩人各自的作品與研究。而且它也同時作為一種倫理學。面對眼前的巨大變動,這無疑是一份精采而熱情的文本。 -
余英时访谈录
余英时先生身处海外,对中华文明、中国社会怀抱真诚的关切,访谈录中袒露出他对学术与人生的追求。他对思想史的梳理切中中华文化研究的肯綮,于变动中发现思想的联系,既洞察入微,又通达宏观。也反映了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养成脉络,包括他对钱锺书、钱穆、陈垣、陈独秀等人的评价都涵括在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察中。 精彩深入的访谈需要与受访人的精神世界直接面对,让受访人的思想轮廓显现、精神之光闪耀。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英时先生,洞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对谈有致,精彩纷呈。《余英时访谈录》以余先生的《我走过的路》为序、刘梦溪先生为余先生做的访谈《为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为附录,丰富读者对余英时先生的认识。《余英时访谈录》是由陈致应《明报月刊》《国学新视野》和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之约对余英时先生的采访整理而成,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 -
杜尚访谈录
本书作者是法国艺术批评家卡巴内,完成时间恰在杜尚去世之前。杜尚作为现代艺术中最多姿多彩、最扰乱人心的发明家,首次这样深入地阐述他的艺术理念。如同大师的肖像,本书记录了作者与杜尚的访谈,从而勾勒出杜尚的性格特征、生活经历,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观念和思想,以及他对现代艺术的重大影响。 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他的代表作有《下楼的裸女》、《泉》、《L.H.O.O.Q.》、《大玻璃》、《给予:1.瀑布 2.燃烧的气体》等。本书记录了作者与杜尚的访谈,从而勾勒出杜尚的性格特征、生活经历,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观念和思想,以及他对现代艺术的重大影响。 -
他們說
出版工作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可以遇見一些很特別的人。 如果有機會跟這些特別的人相處久一些,有些長一點時間的談話,則又是不同的收穫。 這本書裡收集的訪談與人的紀錄,有三類。 首先,是做Net and Books主題書系列的時候,配合著主題所訪問的人物。有詹宏志、Akibo和鄭松茂三位。 後來,和主題書無關,或是因為機緣湊合,或是因為籌備想法,我又間斷著做了杉浦康平、南方朔、張隆溪、許舜英四位沒有發表過的訪問。 第三,則是我過去寫過的黃仁宇和衛浩世這兩位。我寫的時候雖然不是以訪問形式呈現,但是裡面仍然記了許多我們之間的交流。 我很珍惜和這些人交往,或訪談的過程。不論是記錄他們的人,或是他們談話的內容,我都盡可能讓自己回到純粹的讀者立場,讓自己有最大的享受,也讓讀者有最大的視角。 杉浦康平:讓自己保有感受驚訝的能力 張隆溪:品味的散失與重來 南方朔:世界的複雜不是沒有意義的 詹宏志:Made by books. Ruined by books 鄭松茂:微型的人生 李明道:像釀酒一樣的釀夢想 許舜英:I am the Ghost 黃仁宇:從印象成為影像的兩段記憶 Peter Weidhaas:We must fight FOR them. -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
德里达的根本性贡献,在于他以一种极端的态度抨击了西方的文化传统,即使这一批判并不像德里达认为的那样有力,至少这一批判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西方的文化传统,暴露了西方文化传统的某些虚弱之处。德里达对语言本身的思考的价值,也远 远超出了他对言语、模糊性问题,作了一次全新的把握。另外,德里达的解构方法论也同样是极具启发性的。正如德里达所说:“正像理性守护着思想那样,某种疯狂最终也守护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