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圖集
-
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
四代香港人
香港有四代人,生長於戰前的是第一代,依次直推至1990年誕生的第四代。呂大樂以精闢的透析力和高度的概括力,道出四代人的精神面貌,並令人不無警惕地指出,在安分寬容的第一代陸續退下舞台之際,「戰後嬰兒」卻未能為下一代提供更開放、更公平的環境,以致第三代人深感出頭無期,而第四代人打從開始便是輸家。 -
读书很好
这是一部精心撰述、充满智慧的作品。作者在知识与社会之间,敏锐地发现了二者的紧密互动,并通过对香港本土最新写作的评论,进而全景式地评述了当下香港的社会变动与精神状态,记述了最具公共关怀的香港知识人参与和推进香港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可以见微知著,可以未雨绸缪。49篇精彩的札记,即是49个典型的文化样本和实践样本。区事国事天下事,从这里读懂香港,读懂中国乃至未来。 -
还君明珠香港琐谈
对回归后的香港的解读,总存着几点偏差:香港的本土意识,常常带有浓郁的本位化色彩;西方视界下的香港,又往往带有严重的殖民倾向和幸灾乐祸的心态;而在大多中国内地人的眼中,香港则是一个资本化自由化的金融香港、游乐香港。本书为一名在香港工作的内地青年人,以“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外”的“他者视野”,去细心剖析香港人对国族身份的探索、对公民社会的实践、对集体记忆的珍视、对社区保育的执着,以及香港人在地产主义、中环价值和边缘危机下的省思,从而还原出一个真实复杂而又多元的香港。 -
等待香港 -- 文化篇
香港文化悲哀之處,是識時務的聰明人比比皆是,一往情深的智者少之又少。因為這是一個以消費來定義人生意義的社會。四年前高唱入雲的是「創意教育」,現在又輪到「通識教育」──作為對症下藥的政策,上述兩個命題都沒有「錯」,問題在於,政策只是一堆堆綱領,執行卻要有人,我們真有足夠決心變革社會的人嗎? 我不是昨日才在香港出生的,所以,從來不會對這個地方的新興硬件抱太大期望。政府說要教育改革,我會問:誰來執行?那些執行的人,又是由誰教出來的?電視公司說要增加五十條衛星頻道,電訊公司說要提供更多資源網絡,容器再多也不嫌多,但是內容呢?軟件呢? 我,自然是「恨」香港的──「恨鐵不成鋼」的恨,也是陳昇那闋《恨情歌》的恨。有段時間想到走。 我對「知識分子的責任」這議題#實十分十分好奇,以至困惑──我們香港有多少知識分子?他們在哪裏?每天做些什麼?他們的工作對香港人有多少影響?為什麼知識分子會以「負資產」來形容自己? 風雨不改──這四字美不美?我認為它很動人。那麼,可有什麼事情會令你天天都做,風雨不改?如果有,當你每日如常執行那樁委派給自己的任務,落在旁人眼裏,很可能就是你美麗得來又最不自覺的一刻。沒有耐看的美麗,是不用經過累積和儲蓄的,就連外表的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