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京旧闻
《燕京旧闻》 主要讲述名人政要、历史写真等。编著者经过两年筹备,精心收集了数千幅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弥足珍贵的老照片,涉及领域广泛,包罗万象,视觉冲击力强。通过图文互动,《燕京旧闻》深度展现出了一百多年来北京城人、事、物的沧桑变化,再现了原汁原味的京味文化。 "典藏老北京"是一套具有极强收藏性的老北京全景地图。 时光荏苒,老北京昔日的旧影已离我们非常遥远了。在我们的记忆中,老北京是异彩纷呈的,瑰丽、纷繁且复杂,或许那些片段会和我们渐行渐远,所幸,还有“典藏老北京”为我们保留这些关于北京的记忆,还有这些珍贵的照片呈现着曾有过的市井繁华、皇家气派、名人风流、历史风貌,为我们还原一个口耳相传之外的老北京。 《古城旧影》 主要讲述古都风貌、街市旧影、故都名宅、燕京名胜、著名学府等。 《皇家气派》 主要讲述与皇室有关的建筑、花园、人物、事件等。 《市井生活》 主要讲述市井百业、老铺字号、梨园春秋、民俗风情等。 -
名家眼中的北京城
《图文经典·名家眼中的北京城》主要内容简介:巍峨壮丽、气势雄伟的北京城墙和城楼是古城特有的标志,它与内城的紫禁城、钟鼓楼遥相呼应,形成北京美丽独特的天际线,是北京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城的建设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和气魄。……这样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 -
老北京
《老北京》:北京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五十余年建都史。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最后硕果。 在悠长的历史中,以紫禁城所代表的皇家文化与以胡同、四合院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在北京相熔融。 北京是五朝占都,北京保存了独特的帝京艺术和民间艺术。故都的许多民风民俗现在还留存在皇城根儿下的百姓生活之中。 北京有众多的、有些是早已驰名海内外的老字号、老铺底子。这些老字号、老铺底子今天仍散发着浓浓的京都风韵。 朝代积淀,人文印痕,在北京你能时时感到这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城市。数百年来,老城寓居过众多的著名人物。昔年,他们或是以文章警世,或是以行动影响时代。读了《老北京》,你能彻底的了解老北京的历史,历史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文物古迹。 -
刘心武侃北京
-
流年NO.2-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追忆我们的逝水光阴
北京的变化确实超乎人们的想象,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天时间,地图上的坐标就可能消失了踪影,变成工地上的尘埃。这座古城里新鲜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掩住了本来的面貌。胡同四合院、巷陌人家的感觉似乎就是在昨天,然而很多个怀念却没有了实地温故的可能。 距离《流年》主题丛刊第一辑《古城,不能忘却的纪念》出版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我们的编辑主旨得到了很多热爱北京的读者的认同,但由于对这样的选题也是初次尝试,自然也会有疏漏和遗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流年》第二辑《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就是对第一辑的补充和完善,我们力求用更鲜活的话题来讲述和纪念这座千年都市的片羽点滴。面对着城市的大拆大建,总希望把一份份今天的视野所及记录下来,哪怕是已经成了残片的物态种种,哪怕是消失了环境承载的市井民风。 在第一辑中,我们有一篇文章,照片配的是一年多前的砖塔胡同。那个时候砖塔胡同西口刚刚开始拆迁,到处是残垣断瓦。前些天,重访砖塔,却发现胡同的西半段已经完全消失了,从胡同西口、能仁胡同一直拆到了鲁迅故居。还好鲁迅故居暂且没有被拆掉,而西边的张恨水故居却永远消失了。砖塔胡同以及周边的丰盛胡同、武定胡同等等都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胡同,砖塔胡同更是形成于元代,可谓伴随了北京的都市历程。然而,这片地区现在多已支离破碎,很多精美的大宅院被拆掉了,保留下来的也只是钢筋水泥中的孤岛,失去了往事的依靠,历史毕竟不可重来。 如今的北京,原汁原味的东西越来越少,走在街上,无论是高大的建筑还是宽阔的街道,都仿佛似曾相识。千篇一律成为了城市的主流,粗糙的造型取代了文化的承续,温馨的素美只能去老旧的图片中找寻。这些年,北京失去了太多的传统,胡同拆了一条又一条,假古董也是盖了一处又一处。遂安伯没有了,花市没有了,南小街没有了,煤市街没有了;粗糙的永定门被盖了起来,不伦不类的正阳桥牌坊被立了起来;前不久,有报道说头几年修两广大街被拆掉的曹雪芹故居要复建,当年多方呼吁没有留下个真文物,如今却要劳民伤财建个假古董,孰是孰非自是一目了然。在这二拆一建中,北京的文化在慢慢变得模糊,以至有时侯走在宽阔的大街上突然会问自己,这是北京吗?北京不该只是皇家气,北京更多的应该是百姓气,应该是一段段平民的往事与传说。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流年》正是将历史尽可能还原到民间,通过若干篇有滋有味的文章,来纪念北京和抚摸北京。 有关古城北京的只言片语到本辑就暂时告一段落了,从下辑开始就要进入新的话题,但愿我们的文字能够给这座城市留下点实在的记录以及值得回忆的念想。 《流年》心中永远会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带给老百姓最大限度的真实。 -
京城玩家
玩,这个字的意义,对北京人来说,既深奥,又浅显。说它深奥,是因为北京人不论玩什么,总能玩出道道来。这里头的讲儿非常多。说它浅显,是因为很多玩艺儿谁都能玩,大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深奥之处,比如本书所介绍的几位爷,有玩瓷器的、有玩鸟笼子的、有玩自行车的,等等。这些玩艺儿谁都能淘换几样儿,但真让您玩出道来,那可就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了,您真得钻进去,琢磨它。正因为如此,玩,才有品位之分,雅俗之别,也才有玩家和棒槌一说。 玩,是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文化极致。过去说玩物丧志,玩世不恭,多少带有一点儿偏颇,或者说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些话才能成立。比如困难当头,敌人都打到了您的家门口,您还玩呢。那岂不 是“丧志”吗?所以北京人常说,玩什么,也别把自己玩进去。也常说,玩什么东西,别让东西把自己给玩喽。可见北京人对玩的理解,表现的是一种恬淡撒漫的心态。 所谓玩是一种文化,不见得是指玩本身,而是在玩味其中情趣。在把玩之间,所体现的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情致。这种情致只有在玩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文化是蕴含其中的。拿吃穿来说吧,人只要活着,谁离得开吃饭穿衣呢?但北京人说: “七辈子学吃,八辈子学穿。”您瞧,一个吃一个穿, 到了北京人这儿都是以玩的心态来看待的。您没有七辈子八辈子打下的底子,就谈不上会吃会穿。当然七辈子也好,八辈子也好,都是打比方。我认识一个玩家,有一天跟我聊起吃来。不谈饭菜的讲究,光吃饭的程序和那些老礼儿,他就跟我聊了五六个小时。可见文化俩字并不是浮在表面上,拿眼一照就明白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