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古地图集
《北京古地图集》是从国家图书馆地图专藏和书型古籍中遴选出的59种113幅有关北京的中外古旧地图,按成书(图)的时间先后编排而成,旨在通过展现古代北京在全国的空间位置、所属所管沿革,尤其是通过展示北京城市的空间布局、市政建设等发展变化,勾勒出北京城市的空间发展轨迹,并通过文字介绍相关背景,解读这些古旧地图背后的历史,为全方位了解北京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已经陆续出版了《中国古代地图集》三卷本、《中国古代地图集》城市地图卷、《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等若干部古地图图集。与同类地图集相比,虽然有些地图已经被收入出版,但《北京古地图集》所选地图集中于北京城,就一个城市的地图来说,无论数量、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其它图集都不能堪比,《北京古地图集》选入一些外国人绘制的北京地图,也是以往中国古地图集从未有过的特点,可以通过中外地图的对比来启发读者的思考;而且地图的文字说明采用中英文对照,更符合现代中国出版物推向国际,有利于促进中外地图学史领域的文化交流。 -
明代北京都城营建丛考
作者这部文集,收入的文章分为三组,主旨是考证元明之际北京营建的历史沿革。第一组六篇文章,根据明清官修书的记载,考证北京都城、皇城的城垣变化和紫禁城的相关问题。第二组六篇文章,是在第一组文章的基础上,考证元明之际北京历经大都、北平府、行在和升为京师的迁都与营建过程。第三组两篇文章,结合明代典章制度,揭示宫廷建筑规划中的有关问题,和太和殿在明代三次重建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这些文章,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勘比文献,见识独到,考索绵密,有所创见。唐人刘知几说:“凡为史者,苟能识事详审,措辞精密,举一隅以三隅反,告诸往而知诸来,斯庶几可以无大过矣。”(《史通》卷五《因习第十八》)作者的看法是否有“无大过”,都是可以讨论的;我想,“识事详审,措词精密”,可以形容作者文集中的有些篇目。 关于元明之际北京城市历史的变迁过程,学术界有许多重要著述。有代表性的专著,在建筑史领域,有多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潘谷西主编的《元明建筑》,单士元《明代建筑大事年表》、《明北京宫苑图考》(即出);在地方史领域,有曹子西主编的十卷本《北京通史》第五卷、第六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单士元的《元宫毁于何时》、《明代营建北京的四个时期》、《明代北京皇城》、《紫禁城七说》、《紫禁城城池》;王璞子的《元大都城坊考》、《元大都城平面规划述略》、《燕王府与紫禁城》等。在这些著述中,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比较重要的有:元代宫城在北平府时期是否拆毁,朱棣的燕王府究竟是在太液池的东面还是西面,紫禁城建成之前朱棣在北京“作西宫”的奉天殿是哪一座奉天殿?以及北京宫殿建筑的兴工年代、元大都与明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否一致等等。这些问题,都与紫禁城的历史密切相关。过去有人讨论过,今后这种讨论仍然会继续下去。李燮平先生的这部文集,可以看作是这种讨论的深入和延续。 -
北京地理.古都城门
《北京地理:古都城门》主要内容包括:编撰者在收集老城门的图片资料上不遗余力,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不同的内涵都囊括进去。它不仅反映了城门建筑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生活场面以及风俗民情等等,对研究古都北京的历史也是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编者对图片说明一看而知是下了极大功夫的,不仅是有图片内容的详细描述,而且还收集了丰富的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可以说得上是真正的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好书。 -
中国文物地图集
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上下),ISBN:9787030219626,作者:梅宁华、孔繁峙 -
Republican Beijing
Old Beijing has become a subject of growing fascin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since the 1980s. While physical remnants from the past are being bulldozed every day to make space for glass-walled skyscrapers and towering apartment buildings, nostalgia for the old city is booming. Madeleine Yue Dong offer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Republican Beijing, examining how the capital acquired its identity as a consummately "traditional" Chinese city. For residents of Beijing, the heart of the city lay in the labor-intensive activities of "recycling," a primary mode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that came to characterize Republican Beijing. An omnipresent process of recycling and re-use unified Beijing's fragmented and stratified markets into one circulation system. These material practices evoked an air of nostalgia that permeated daily life. Paradoxically, the "old Beijing" toward which this nostalgia was directed was not the imperial capital of the past, but the living Republican city. Such nostalgia toward the present, the author argues, was not an empty sentiment, but a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odernity. -
北京的胡同
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大约在五十万年前,这块地界儿开始有了原始人居住,不过那时只是住在天然洞穴而已。到了距今天一万到四、五千年间,这儿出现了原始氏族公社,开始住上了简易房屋。本书介绍北京胡同,从胡同之最、以人名命名的胡同、以市场商品命名的胡同、以建筑命名的胡同、以地形、景物等命名的胡同开始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