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主题
本书图文并茂的介绍了老北京前门胡同的最后留影、城南往事、再说老北京的保护、北京的风车、北京胡同中的“文革”遗迹、半城宫墙半城树等内容。 -
燕都丛考
本书分三编十八章,全面系统记述了清末到民国前期北京城区宫殿苑囿、坛庙衙署的沿革,重点是近四千条胡同街巷的变迁,包括它们的名称和位置,其中的重要衙署、王府、名人故居、祠庙、会馆、古迹,以及有关的轶闻掌故等等。 -
北京老街
这本铅笔淡彩画集的“源头”,是1950年代初期,我在北京人民艺术剧 院任舞台设计期间,为了当时创作的需要,在街头巷尾体验生活、收集素材 的一些记忆。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心里对于往昔生活的怀念却是越来越激 烈。为了保留一些逝去岁月的痕迹,为了再现记忆中的故都面貌,我在10多 年的时间里陆陆续续地画出了100余幅铅笔淡彩画。我当然不敢奢望,以这 么一点儿零星的图片来表现老北京的全貌,这确实差得太远了。我只是希望 对自己有个交代。或许,这也算是对历史的一个交代。老北京城的建筑多为 砖木结构,无论城垣、店铺门面、牌楼和四合院民居,均体现着中国建筑的 传统风格,营造出恬静、安详的生活氛围。在当时的街道上,车辆稀少。除 了公共交通工具有轨电车外,汽车很少见到,随处可见的只是自行车和人力 三轮车。 -
老北京
现在拿在你手上的《老北京·皇城民风》,是我《老北京》三部曲当中的第二部。和前一部《老北京·帝都遗韵》相比,这一部侧重描绘下层,同时更把一个完整的老北京分解成20多个单项,很有点“庖丁解牛”的意思。旧京文化是一条超大的“牛”,分解首先力求准确,然后才能追求生动。虽然触及到的多是硬件,但更希望通过研究和把玩,去洞悉内中的软件。本书目录曾一度拟得相当“工整”,后来故意“打散”了,使之“错落”成现在的样子,目的是为了让读者“陷进”一个审美的“万花筒”——阅读每一节前,您把它“晃动”一下,它就呈现出预先不可知的新图案来。 旧京文化的硬件实属“无穷多”,昔日是怎么处理其间的关系的?再者,每一硬件又有高、中、低的层次之分,不同的层次难道就肯各安其位?再次,在驾驭京城的众多因素(如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艺术……)之中,昔日又靠什么去谋求稳定? 仔细品查之后,终于“天机泄露”——传统哲学的一个“和”字,就使旧日京城在以上三个方面“关系不错”,经常不用动刀动枪,通过协调和渐进就解决(或缓和)了矛盾。如今,我们有幸处在历史的新时期,社会矛盾和过去不同了,解决办法也应该不同。位于久远历史上的“老北京”,其经验反倒在世纪末凸现出来,给今人以启迪。 浩叹,浩叹啊。 我对此书的满足程度超过第一本。但真正能说明些问题的,恐怕还得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本《老北京·变奏前门》。 -
燕都丛考
《燕都丛考》义例严整,取材广博。全书由正文、附注及按语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互为补充,浑然一体,造端宏大,有条不紊。书中共引各类书籍报刊二百余种,包括正史野史、地方志书、私家笔记、档案文牍、碑刻资料、会典事例、诗词杂记、专题论文等,注重调查考证。 -
帝京景物略
该书文风力求"幽深孤峭",文字别趣奇理、在晚明文学流派中,属于竟陵一派,反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而提倡抒写"性灵",为"诡俊纤巧之词"。本书兼具史学及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