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调城南
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扩建外城,大运河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一直到清朝戏院开设在前门外,前门火车站建立……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选就了城南特殊的历史地位。 城南,是一个精感深重的称谓。那里曾经是老北京城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其历史的文化涵义,对于建设新北京保护老北京意义深远。作者从小在城南长大,他突然惊讶地发现许多以前的记忆被现实涂抹得面目皆非,许多原来见过的老宅院老店铺已经和正在拆毁,便决心写这样一本书:不该让记忆随风飘散,无可追回。 全书以蓝调笔触抒写城南旧事,传达的是对故乡北京的一份心情,一份挥之不去的感情。 -
京华感旧录
全书共分人情、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五部分,所收文章短小精悍、丰富多采、趣味盎然,举凡人物逸事、名胜古迹、文物珍藏、文史掌故、民情风俗,俱有涉猎,兼且披露鲜为人知的史事,可读性甚高。作者运用别具情致的小品笔调,对旧日北京古城的人情、掌故、风土、艺文及名胜等各方面多有生动记叙,有史实、有考证、有论说、有衷情,知识与趣味并重,生动地展现了这座名城往昔的一幅幅生活画面,既可一睹往昔京华的丰姿,又能引发人们对神州风物的心焉神驰,令人低回不已。 -
北斗京华
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作者负笈燕京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四川。一九五四年中,以一部《红楼梦新证》名动学界的作者白蜀返京,从此定居于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五十馀年来,他目睹风物兴衰与人事代谢,乃发抒心怀,感慨风物之变迁零落,追摹故交之音容笑貌,陆续写成一系列或悲或喜或天真或世故的小文,是以编成此书。其中凝聚了作者对中华文物、旧日师友的无限深清,对那已过往的人情时序、古道淳风的无限追怀 ……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以不少笔墨记叙了实地探访曹雪芹生平屐痕的种种见闻,不仅文情并茂,也是一种宝贵的红学资料。 作者是资深红学家、古典诗词研究家。一九五四年中,以一部《红楼梦新证》名动学界的作者白蜀返京,从此定居于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五十馀年来,他目睹风物兴衰与人事代谢,乃发抒心怀,感慨风物之变迁零落,追摹故交之音容笑貌,陆续写成一系列或悲或喜或天真或世故的小文,是以编成此书。其中凝聚了作者对中华文物、旧日师友的无限深清,对那已过往的人情时序、古道淳风的无限追怀……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以不少笔墨记叙了实地探访曹雪芹生平屐痕的种种见闻,不仅文情并茂,也是一种宝贵的红学资料。 -
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
这是汇集内地、港台作者与摄影师心血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这是继多年前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之后,台湾大块文化公司以同一概念推出的企划性书籍,除介绍景点与热门吃喝玩乐场所外,也有对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生活方式迅速消失的哀哀之情,抓住了北京几百年来自在宽容的城市氛围。其作者群包括:前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小说家尹丽川与李师江、欧阳应霁、来自台湾的艺评家洪米等。 -
鲁迅与北京风土
《鲁迅与北京风土》:邓云乡先生以《鲁迅日记》为纲,从风土、生活的角度记录了鲁迅在北京生活时期的真实情况,抚昔追今,因人寓景,可谓识小而见大。文笔简洁、真诚,游曳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充满浓郁的风土特色。读之可从书中看到鲁迅先生在琉璃厂访书访碑的形象、气氛,怀想鲁迅先生徜徉于北京城的情景,追思鲁迅先生不同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另一种风采。 -
梁陈方案与北京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陈两位先生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一方面,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降低经济成本,自然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众所周知的原因,“梁陈方案”没有被采纳。 “梁陈方案”是一份历史文件,今天,它存在的价值,是告诉我们五十多年前,老北京曾经获得过一种“完整保护”的选择,新北京也是一度面对可能与北京伟大历史遗存并肩发展而相映和生辉的前景。梁思成先生当年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如今,五十年已经逝去,新老北京仍在你争我夺的悲剧中不能自拔,由此带来的城市问题已波及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看看身边的北京,我们似乎就生活在“梁陈方案”的“谶语”里面。今天,我们要真诚地向先贤们说一句,历史与现实已成为你们当年的奋斗写下了注脚,对那面历史的省思,正是我们面对未来的姿态。 “梁陈方案”已是一份永远不能再实施的文件,历史已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先贤们虽命运多舛,却获得了与一个伟大城市共命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