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牛街
-
乘着地铁游北京
《乘着地铁游北京》内容简介:并不是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幸参与创造历史,享受荣光。莎士比亚说: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北京只有一个,但3000年的建城史、850年的建都史,使得这座城市在透过千万双眼睛后,幻化出了不同的影像。 英国人江森海在什刹海附近的南锣鼓巷开了一家叫“创可贴8”的小店,并和妻子以及三个女儿住在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他说他喜欢北京的胡同,如果没有事,他很少出二环内的老城区,捷克《人民报》的记者诺拉·格伦德瓦在逛过798艺术区后都看呆了,她说那里太美妙了,那么多艺术家,那么多作品,一家接一家,那里是北京最让她震惊的地方。她说她很嫉妒北京,因为佰拉格就没有798这么美的地方。 北京有很多不同的风景。如果你没来过北京,你或许认为这座静寂的城市仍保留着亚洲古老城市的建筑风韵。如果你只是止在故宫、天坛或者那些尚存的胡同群落里,这么认为是没错的但北京在迫不及待地想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于是我们看到全球的顶级建筑师在北京留下了他们的作晶,从荷兰人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到法国人设计的国家大剧院,从瑞士人设计的鸟巢 到美国人设计的当代万国城,北京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自身的形象。 二三十年前,这座适宜漫步的城市里尚有大约6000条胡同纵横交错,如今却只剩下不到1000条。很多人对北京会一见钟情,也有很多人会因为北京的这种变化而悔叹不已。对此,有国外的 媒体这样评价说:“(现在)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住这场文化自杀,把自己伟大的文化变成平庸。” 在北京的三四月份中,风景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先前的灰黄色的城市,好像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有丰富的绿色的城市。对北京的情感,很多人也会经历这种变化。阅读北京就好像读一本书,初次看可能看不懂,第二次看时突然就了解书里讲的是什么了。 于是,你会慢慢爱上这座城市。 -
京城民居宅院
《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内容简介:郑先生是画家、是雕刻艺术家,他不是以建筑师的眼光来作画的,所以,这些画不是建筑实测图;同时,他也不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记录院落保存的实况的,所以,画中没有画出四合院中私搭乱建不堪人目的景象。他通过实地调查,根据历史照片或图像,尽量恢复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来风貌,有的就是在他记忆中很熟悉的北京四合院的固有风貌,把最美的东西奉献给了读者。郑先生曾亲眼目睹过野蛮拆迁的惨况,他不会忘记这些历史场面,但他却理智地采取怨而不愠的方式,在画稿中主要表现北京历史风貌之美。这正是《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精华所在的永恒主题。 这本画册特别注意了院落主人或居住者身份履历,人文的因素决定了院落的布局和建筑物的风格。既注意到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没有把两合、一合不成格局的小院子漏掉。不同阶层的人构成了北京居民的成分和居所建筑的不同。北京旧城内、外城居民成分不同,内城多住满人,达官贵族府邸、王府多,大型四合院多;外城前门大街以西(今宣武区)同乡会馆多,进京的汉人官员和士大夫多;前门大街以东(今崇文区)工商会馆多,小手工作坊多,居住条件狭小,出现了“奴欺主”式的窄条形四合院,但建筑物的细部往往有精致装饰,说明他们社会地位虽然不高,却不乏资财。 -
京腔京韵
在北京城,我生活了近60年。童年、少年、青年和中老年,都是在这儿度过的。北京城以胡同、四合院著称于世,而我就是在胡同里长大的。当时我的家住在东四附近,那地方可是个好地方。一条条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典雅的的四合院、一个个充满人气的大杂院、一群群地道的北京人……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耳熏目染,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知道家家的喜怒哀乐,了解其中的若干故事。 -
北京私家园林志
《北京私家园林志》内容简介: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历代都城所在,不但皇家园林鼎盛,而且曾经出现过大量的私家园林,形成独立的造园体系,地方特色鲜明,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北京私家园林志》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的重要成果,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测绘和文献考据,首次系统、深入地对北京私家园林进行全面的探讨。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卷“综合研究”对北京私家园林的历史源流、造园意匠、园居生活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并对其保护对策进行探讨。下卷“实例萃编”对不同规模的36处典型园林实例的建置沿革进行考证,同时对其基本格局和造园特色作进一步的分析;附录“故园钩沉”以辑录古今文献为主、调研摄录为辅的方式对300多座北京历代私家园林进行梳理、考证、记录,以留存历史印记。 《北京私家园林志》对于建筑史、园林史的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北京的古城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可为当前的首都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
北京土话中的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