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识
评论中国系列谢勇《非常识》:解读常识背后的非常真相,感受思想之中的美学魅力。 常识?非常识?时代潮流冲击下的社会现象,背后蕴含着各种文化和审美寓意,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引导。本书将带领读者一起解读常识背后的非常真相。 这是一本以评论时事现象为主的评论集,用独特的视角剖析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对生活中人们惯常的或者习以为常的观点和误解进行纠正和澄清,从而推动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社会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进步。颇具文化含量的独特分析和犀利幽默的文笔,时常碰撞出发人深省的观点和思想火花。 -
乱翻书
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文化时,文化也会呈现出另外一种样貌。 本书以杂谈的形式,通过剖析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习俗、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武侠小说中的江湖规则以及历史上的现象和事件等,探寻真相,纠正误解,帮助人们认清事物的本质。使我们对于通常所接触的文化和现象能够明辨是非,去芜存菁,使我们的文化得以良性传承。 作者观点犀利独特,一针见血。富有哲理的论证与推理,让人们看到在一些寻常现象背后的文化深意。看似平实幽默的语言散发着些许冷峻,戏谑间透露出作者入世的真诚。本书也彰显了作者的博学功力,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民生等领域。 本书由乱翻书、乱弹琴、杂乱说、胡乱活四大部分组成,分别对一些史书、武侠小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现实中各种文化现象;目前生活中的故事进行了深入剖析,并通过严密的论证得出结论。告诉人们应当怎么合理地看待我们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尽管大部分是在写历史,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
李戡戡乱记
李敖之子李戡处女作 两大名嘴一把年轻快刀 共戡台湾教育乱象 李戡的新书《李戡戡乱记》,内容痛骂台湾教育制度的黑暗面,辛辣程度颇有其父之风。本书讨论的不是繁杂的升学体制,或是恼人的考试模式,而是学生究竟在学些什么。全书分为三个大方向探讨--教科书、联考与学校。教科书分为历史、国文、公民三科,探讨其内容的荒谬。联考的内容变化,也颇值得探究。最后在学校部分,则反映了学校为外界所不知的教学情况。 李戡,李戡的爸爸李敖,我,和读者你们,十七岁时也曾拿起一把无形的“刀”,从此人生砍成两半。但李戡的方式最奇特:他出了一本书,《戡乱记》,一刀砍断台湾教科书想在他脑袋里塞进的垃圾,再一刀砍断整个岛屿想包围他的窒息窝囊。——陈文茜 新一代有新一代的光华,他太阿自持、快速务实,他是异类的十七岁,他叫李戡。李戡这本书,是十七岁的抗议之作,是十七岁的务实之作,是十七岁的论世之作。十七岁的李戡超越了十七岁的我,我希望他继续超越、逐年超越。——李敖 考完联考,终有机会一吐怨气,与这批祸害教育的无耻之徒算清总账。戡乱大业,对李戡说来,路还长得很呢。——李戡 -
时评写作十讲
本书凝聚了一个从业十年、仍在笔耕不辍的评论员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成果。 它打破了传统评论教材的结构安排,以更符合评论写作内在规律的问题意识去安排章节;对写作规律作了独到的剖析,提出了“评论的附加值”和“评论的写作效率”这两个核心概念;没有停留于评论写作的技术层面,而是尝试教学生如何积累作为一个评论员应掌握的非技术要素;本书特别重视案例,而且所选案例多数是作者自己的创作体验和作品,这比单纯引用别人的案例更具说服力,更能把写作的思维过程和实战经验完整地还原出来。 本书不是用于应试的,而是非常实用的时评写作参考书,不但可以帮助初学者少走弯路.尽快上手,也可以帮助评论员走出误区,迅速提升自我。 -
飄移中國
《時代》周刊給韓寒戴上「桂冠」後,媒體網絡前所未有的掀起對「韓寒現象」的反思,或炮轟韓寒或批評社會。有人叫我們要「警惕韓寒」,因為「韓寒根本沒有獨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眾的情緒」。有人則言辭犀利地將矛頭指向了當下社會,「與其說這是韓寒的勝利,不如說是庸眾的勝利,或是整個民族的失敗。」 韓寒只是一個八○後的壞孩子嗎? 他說,「所謂的影響力,我經常非常的慚愧,我只是一介書生,也許我的文章讓人解氣,但除此以外又有甚麼呢,那虛無縹緲的影響力?在中國,影響力往往就是權力,那些翻雲覆雨手,那些讓你死、讓你活、讓你不死不活的人,他們才是真正有影響力的人。但是不知道是因為他們怕搜呢還是不經搜,往往在搜索引擎上還搜不到他們。我們只是站在這個舞台上被燈光照着的小人物。但是這個劇場歸他們所有,他們可以隨時讓這個舞台落下帷幕,熄滅燈光,切斷電閘,關門放狗,最後狗過天晴,一切都無迹可尋。我只是希望這些人,真正的善待自己的影響力,而我們每一個舞台上的人,甚至能有當年建造這個劇場的人,爭取把四面的高牆和燈泡都慢慢拆除,當陽光灑進來的時候,那種光明,將再也沒有人能摁滅。」 本書是韓寒寫到2010年6月中的最新的雜文精選,讓讀者和賽車手韓寒一起飄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