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内陆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
考古专家带你寻迹巴蜀楚,认知中国古文明
◎ 编辑推荐
☆ 该书全面展现了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中的200多个早期遗址,包括屡出瑰宝的三星堆、金沙,“信巫鬼重淫祀”之楚地的石家河、曾侯乙墓,以及三峡地区鲜为人知的先民聚落。
☆ 以物为引,数 以万计的出土文物,其背后随其掩埋的大量信息一一显露:
奇异的青铜人头像,将中原 工艺和古蜀审美融于一体;
刻有上古符号的占卜甲骨,在中原大地之外长江流域也有零星分布;
汉墓中的画像石生动描绘了古代的食盐生产链;
船棺、彩绘漆棺、多重棺椁等,反映了不同信仰和身份地位……
☆ 带领读者亲历考古推理,体验一线学者如何寻迹古今,探寻三千年间长江流域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沉浮更迭、四方习俗的融合变迁,以及财货权力的流动轮转。
☆ 该书是景观考古的前沿巨著,突破了史学研究和考古研究以政治中心为考察重点的固有范式,从多个维度全面分析中国内陆,重构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为中国考古学和世界考古学做出了瞩目贡献。
◎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大量前沿考古成果,从景观考古的角度深入剖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内部的发展与变化、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中,三峡地区受到特别关注。它是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两大政治中心之间的政治边缘地带,但两位作者突出了三峡地区在经济景观格局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它在整个区域的食盐生产与贸易活动中的枢纽地位。三峡地区促进了其东西两边地区的互动。
此外,两位作者也层层分析自然环境、政治文化、包括祭祀和丧葬在内的仪式等多重景观格局,全面考察中国内陆的早期社会变迁。
本书资料详尽、理论前沿、考证深入,是一部聚焦于长江中上游地区考古的集大成之作。
-
横跨欧洲的快车
【不仅是一趟建筑和城市美学之旅,更是一次与时俱进读懂当代欧洲的尝试】
·
※ 调合了建筑、政治、历史和文明,与时俱进读懂当代欧洲
※ 从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角度,解读欧洲历史的复杂性
※ 《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艺术评论》《卫报》等多家媒体推荐
·
【媒体推荐】
哈瑟利的书写改变了我们认识城市的方式。
—— 《独立报》, “了解欧洲政治的八个最佳读本”
·
对“欧洲城市”严厉、生动且及时的审视,当代谈论文化与建筑最引人入胜的声音之一。
——欧文•琼斯,英国报纸专栏作家、政治评论家及记者
·
我读过的讲述欧洲最好的作品,调合了历史、建筑及当代政治,由欧文•哈瑟利那混合了批判主义、博学及人道主义的笔触写下,极具标志性。作为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安娜•敏顿,英国作家、记者、学者
·
哈瑟利有一套独特的技巧:建筑、历史和政治知识储备加上文学天赋,他完美地继承了已故建筑评论大师伊昂•奈恩的才华。
—— 《文学评论》
·
凝练优美的报道……好比建筑的传世之作。
—— 《卫报》
·
【编辑推荐】
建筑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生活方式、政治与文化?又是如何体现观念与思想变迁的?一座典型“欧洲”城市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定义了“欧洲”?带着这些问题,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家欧文•哈瑟利出发了。
·
本书书名 “横跨欧洲的快车”源自德国乐团“发电站”于1970年发行的一张专辑名,共25章,每章描写一座欧洲城市或一组城市群,但并不包括伦敦、巴黎、罗马等人们熟悉的欧洲。作者以建筑为核心,调合了政治、历史与文明,在英国公投脱欧后,开始重新审视何谓“欧洲”。
·
这不仅是一趟建筑与城市美学之旅,更是一次读懂当代欧洲的尝试。
·
【内容简介】
过去20年里,欧洲的城市景观为全世界所青睐。高速列车在开放的边界之间穿梭,连接着多元的空间,串联了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秩序和趣味。这里有发电站乐团的历史城市乌托邦、超现代主义的音乐厅、充满想象力的公共空间,以及平等主义的未来派住宅。
·
欧文•哈瑟利作为英国最著名、最具话题性的建筑评论家之一,将在本书中出发探索整片大陆上的欧洲城市,不仅去领略它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还试图弄清楚欧陆与盎格鲁-撒克逊规范下的城市格局——美国、爱尔兰、英国和澳大利亚所呈现的规划简单,即以汽车为中心和以开发商为导向的建筑空间——究竟有何不同。
·
在定义欧洲城市美学的过程中,哈瑟利意外发现了这样一片大陆:其分裂既在欧盟之内、又在欧盟之外。
·
-
喀喇昆仑公路沿线人类文明遗迹
《喀喇昆仑公路沿线人类文明遗迹》内容简介:喀喇昆仑(Karakorum),意为“黑色的山”,是从帕米尔山结延伸出来的众多山脉之一。喀喇昆仑公路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将巴基斯坦和中国连接在一起。它开辟了一条通往偏僻山区的道路,那里沉淀着人类数千年的文化。 -
外国地名语源词典
-
五岳遊草 廣志繹
五岳游草.广志绎,ISBN:9787101045468,作者:(明)王士性 著,周振鹤 点校 -
水经注图
清代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水经注》的绘图工作,较有影响的有三家,其中董祐诚的《水经注图说》只留下了文字疏释内容,侧重引证相关史籍笺释地理沿革,并多注解今地所在。在董祐诚之后,江苏江宁人汪士铎,又勾稽群籍,编绘出一部内容比较详细的《水经注图》。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期间,湖北宜都人杨守敬,重又编绘出一部篇幅宏大的《水经注图》。这三种书籍的旧刻本,现在查找都很不方便。有鉴于此,现将董祐诚《水经注图说残稿》同汪士铎、杨守敬分别编绘的两部《水经注图》合编在一起,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