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仁之讲北京
本书对于了解北京好非常大的好处。本书向您讲叙了:历史上的北京城、说蓟、说燕、卢沟桥与北京城、从莲花池到后门桥、踪迹高梁河、要看到建设“滨河公园”的历史意义、什刹海与北京城址的演变、元大都城坦遗址公园、白浮泉遗址整修记、现在的北京城最初是谁建造的、紫禁城——回顾与前瞻、天空门广场的过去和现在、海淀园林的兴替、北京城最早的水库——昆明湖、漫话北大校园、《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序、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序、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 -
从“异域”到“旧疆”
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无论在帝国时期还是在现代,都有很大的地区文化差异,并且经过了很多繁复的兴衰周期。它是怎样维系着人民共同的想象的呢?基于这个问题,作者从中国宋至清代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出发,以制度变迁为主线,兼顾经济开发与文化及身份认同,描述了贵州西北部地区整合进传统中国大一统结构的历史过程,并试图分析这一过程在学理方面所蕴含着的启示。 -
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国历史上,地理条件影响军事与战争的例证不胜枚举。从大处着眼,比如中原王朝为什么要在边境上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长城为什么要沿阴山、燕山等山脉而筑?在周边民族大规模入侵中原时,双方为什么常常会守秦岭、淮河为界?明以前历代实现统一都是自北往南用兵,为什么明朝取代元朝却是自南而北?为什么山西高原、关中地区、四川盆地、江南一带、福建区域、岭南地区经常出现军事割据?再从小处看,为什么山海关、嘉峪关、蒲津渡、采石矶、剑阁道等得失,总是关系到战争的大局?为什么南京、徐州、洛阳、西安、寿县、太原、合肥、襄樊、南阳、成都等地区发生的战争特别多? 诸如此类的“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罗列出成百上千。而这些问题,又无不和地理条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
中国城池史
中国古代城池起初是从人们聚居而发展的,通过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来的城池形状十分完整,开始建城时间甚早的应当首推史前龙山文化藤花落古城遗址,这应当说是我国古代城池的一个开端。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都城与一般城池 早期城池 春秋战国时代 秦汉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隋唐时代城池 第二章 宋代以后城池 宋代城池 西夏·辽·金时代城池 元代城池 明清时代城池 第三章 城池选地及城形状之选择 第四章 城墙与城门系统 第五章 城内道路的规划方式 第六章 城池建设与水 第七章 城池与山的关系 第八章 城乡商肆与桥梁 第九章 城池里公共建筑之布局 第十章 对特殊城池的分析 第十一章 城池的绿色景观和艺术景观 第十二章 城池里军事防御方式 第十三章 关于筑城的施工方法 第十四章 具体对实例分析 本书参考书目 后记 -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精) 本书系“杨宽著作系列”丛书之一种,第一次实证地、综合地阐明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历史。作者熟练运用文献资料,并结合遗迹的调查报告和考古材料,清晰地勾勒了都城制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及其特点,从而提出中国都城的平面布局发展与礼制及政治史、经济史的演进息息相关的全新观点。 -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孙图志(上下)》主要内容:元和郡图志,李吉甫撰,是唐朝地理名著,为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方总志。写成于唐宁宗元和八年(公元八二一一年》,因以当代年号为称,并非是元和时实际控制的疆域地志。它的体例,和初唐魏王李泰地志相同,是正史地理志的扩充,但较为简括,在某些方面又超越于括地志的内容形式,为后来的太平寰宇记等书开创了先例。元和郡县围志,原有图和志共四十卷,又旧录二卷,总四十二卷。它以贞观十三年《公元六三九年》大簿规划的十道为纲领,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每镇一图一志,分镇记载府、州与属县的等级、户、乡的数目,四至八到的方里,开元、元和的贡赋,以及沿革、山川、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等项。图的部分,在北宋时就亡佚了,志的部分,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限隘仲首刻此书时亦有缺佚,大体上还保持四十二卷之数,宋以后目录亡佚,又缺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一十五三一十六卷,今天流传下来的只有三十四卷了。因为图已亡佚,故宋陈振孙直主齐绿懈题称为元和郡县志,现传各本仍用[图志]旧称,今仍题为元和郡县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