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江盆地
本书作者选取了我国东南宗教发达的典型地域—浙东的北江盆地,充分利用该地丰富的现存族谱史料,通过较为系统的资料批判和文献整理,追溯千年以来该地宗教与部落的变迁历史;同时,详细梳理现今居住于北江盆地的数百个宗族的空间形态与发生学系谱,并以北江盆地的研究结论为模型,探索“近世型宗族”的源流与发展脉络,重建“近世型宗族”的发展发育历程,为“近世型宗族”演化史研究提供了比较明确、细致的时间标尺,也为“近世型宗族”的区域差异及特质等探索积累了研究素材。 -
汉唐地理志考校
《汉唐地理志考校》内容简介:历代以来,学者无不以舆地之学为擘史治学之要途利器也。汉唐盛世,彪炳千古,惟史料漏略,考据艰难。然地理志内容却异常丰富,举凡政区沿革、户数人口、水道山脉、镇关险隘、风俗人伦、道里程记,包罗诸项,靡不毕载。如此珍贵之材料,却遗铜在山,未尽其用,究其缘由,盖有数端。其一,正史诸志,号称难读,地理一门,尤其如此。既涉专门之学,令人望而却步。亦有间或采撷用之者,颇因体例不明,方位不辨,而致误读志文,适足平添谬误也。其二,汉唐文献递经流传,文字讹误,在在皆是,版本歧谬,无可幸免,未加深辨,难以径据。其三,除正史地理志外,汉唐地志率多亡佚,辑佚之功既未周详,研究利用无从谈起。其四,地理诸志,所载信息零星四散,不易以系统观念发掘利用之,更遑论透过表象,揭示其背后所蕴藏之史学价值。《汉唐地理志考校》选取汉唐地理志作为关注对象,在不同程度上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艰苦的开拓研究工作。 -
唐前期西北军事地理问题研究
在充分利用敦煌吐鲁番文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书考证和理清唐前期西北各地区的行政建置及其沿革的增省,名称更改,治所迁徙等变化及其原因。并考证唐前期为防御突厥、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的进攻,以及唐王朝为开拓疆域而部署在西北各地的军队各级机构。以五节度使为单位,通过唐前期对西北各地区的经营过程,理清了唐前期西北各边疆因唐与各民族之间争夺的展开,不同时段各部分疆域的先后变化过程。对见于敦煌文书的唐代河西通西域诸道路及其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考述,探究交通道路在隋唐时期的利用、维护和通行情况,以及这些道路在该时期的兴衰过程所折射出的不同民族对这些道路的先后控制与争夺。对牵扯民族纷争的重要边疆地理问题及事件亦进行了深入研究。 -
海有丰歉
本书是中国学者针对中国海洋生物种群历史的第一部著作。作者利用中国史籍、朝鲜史料、水产档案和口述传说,通过考据与计量的结合,揭示了1368~1958年间黄海与渤海主要鱼类在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和资源数量上的变化。作者证实气候突变、水文变化和制度变革,是促使海洋生物发生变化的三个主要因子,厘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所起的作用。本书不仅确定了中国环境史上的一些关键时点和事件,而且对600年来中国历史的演进,提供了新的解释。本书读者对象主要为历史学研究人员,其次为水产科学、海洋科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 -
周秦漢唐歷史地理研究資料彙編
历史地理学是学者治经读史的基础,因为欲考古必先明地理之变迁。地理既明,然后才能对古史古事了然于胸。 诚如清代学者钱大昕所说:“读史而不谙舆地犹瞽之无相也。”(《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序)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期间地理变迁巨大。其中本书所及的周秦汉唐时期历史地理之变迁尤为纷繁复杂。其原因主要有:(一)彼时文献罕及或佚失,造成某些历史问题分歧无定说。如据目前所知,周人的起源问题、秦郡的建置问题都存在歧义;(二)战争频仍,惟以攻城略地为事,乍得乍失,所属不常,例如战国、三国、晋及十六国、南北朝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区宇分割最为频繁的时期,有时甚至到了郡县的并析月异而岁不同的程度;(三)各代建置之沿革不断。例如东汉光武帝省并天下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故往往与西汉同一郡国而疆域大异。以上诸种因素为研究周秦汉唐时期历史地理的状况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方便学者研究,我们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推出了这套书。本书收入历代有关周秦汉唐历史地理研究资料二十种。从内容上,可分为考述经典与纂述方志两大类。其中考述经典类可分为考证(如《唐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里考实》,辑佚(如《元和郡县志阙卷逸文》),补遗(如《补元和郡县志四十七镇图说》、《元和郡县补志》)等;纂述方志类又可分为针对某一具体时代方志变迁总的考述,如《周初地理考》、《晋太康三年地记》、《南汉地理志》等;不以时代为限,专对某地方方志之考述,如《十三州志》、《十六国疆域志》等。从文献所及的时代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时期:先秦时期,共四种、汉及三国,共四种、晋及南北朝,共七种、唐及五代,共五种。本书以所收史料涉及的上述时期为序,厘为六册,同一时期中,又以底本的年代先后排序。为存文献原貌,采取影印的方式出版。 -
交流与交通
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 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考察全部空间。即使能够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特定空间的概貌和特征,所以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测绘技术还不发达、绘制地图相当困难的古代,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地图的运用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图右史”的传统。地方志的前身“图经”就是有图有经,其中的图主要是地图。其他一些史籍也往往附有地图,并形成专门的读史地图集和历史地图集。早在公元3世纪,贾耽就曾按《左传》等书的内容编成《春秋盟会图》。1905年问世的杨守敬所编《水经注图》,采用朱墨套印、古今对照,是历史专题地图的集大成之作。公元1137年刻石的《禹迹图》是贾耽《海内华夷图》的简略版,并且立于州学之内,显然是用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