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BO族
•《哈佛企管評論》2000年度十大好書 過去要區分資本主義的布爾喬亞世界和波希米亞反叛文化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現在布爾喬亞人和波希米亞人已經混合在一起了,就像大衛.布魯克斯在這本描寫美國高層文化的趣味著作裡面所提到的一樣。現在要把啜飲著義式濃縮咖啡的教授和猛灌卡布其諾的銀行家分門別類已經沒那麼簡單了。讓你隨著閱讀資訊時代經濟的新主導階級而微笑或啜泣吧;你將會訝異於這些人對道德、性愛、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態度,以及這個新菁英階級身上的特質是如何結合了反叛文化的六Ο年代,和努力進取的八Ο年代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是為你和這個社會建立典範的人,他們是布爾喬亞資產階級當中的波希米亞人,我們稱他們叫作布波族(Bobos)。 -
An Unquiet Mind
The personal memoir of a manic depressive and an authority on the subject describes the onset of the illness during her teenage years and her determined journey through the realm of available treatments. Reprint. 125,000 first printing. NYT. -
如果只有一年
生命中最後的功課暢銷書作者史蒂芬‧拉維,在這本新書裡,指點我們怎樣念念分明走過生命的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彷彿這一天、這一時、這一刻,便是我們僅有之餘生。蘇格拉底臨終之時,愷切督促門徒無時或忘修習死亡的習題,因為至高的智慧,即蘊含於此。拉維決定依蘇格拉底的教誨,做一整年的死亡功課,之後,將他的心得和我們分享,指出一整年貼近死亡的經驗,如何大幅扭轉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如何催促我們重新檢視生命裡的優先事項。我們大部份人對於人生必有一死,無不殫精竭慮視而不見,或是一笑置之,或是嗤之以鼻。然而,生前及早為死亡預作準備,其實是人生在世最合理、最值得的事。做這樣功課,讓我們有機會處理未了之事,投入生機活潑的嶄新生活。拉維在書裡提出的一年功課,包括了實用的技巧和禪修的法門,以備我們一旦踫上大限來臨,不致痛悔死亡怎麼來得這麼早。本書推薦:史蒂芬‧拉維的書,以其幽微之美、誠摯之聲,是人人必上的智慧和根基之課。在我們這社會汲汲於對抗死亡之際,這本出色的作品,正像指引的明燈,帶領我們邁向樸實、謙卑,成就圓滿的一生。世間少有著作,可以終生為伴--此書即是其一。--湯瑪斯‧摩爾(Thomas Moore) 史蒂芬‧拉維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幽深的道路,供我們品味生活的一切。--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史蒂芬‧拉維的作品,拂去了心靈的愚迷和理智的惑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門,連死亡也關不起來的門。--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ubler-Ross) 史蒂芬‧拉維於過去二十年來,始終以獨特的創意,協助眾人帶著輕安、真實的心靈,走向死亡。有能力協助我們迎納死亡的奧祕、充實生命的人,莫過乎史蒂芬‧拉維。--瑞姆‧達斯(Ram Dass) 史蒂芬‧拉維以無限的溫柔,將你的心輕擁入懷,將真理的燈,放在你的手中。這本書充滿智慧,是贈與生機活潑的人最美好的禮物。--傑克‧寇恩菲爾(Jack Kornfield) -
學習與知識
《學習與知識 》帶來克里希那穆提最深邃的觀察,揭開學習與知識的本質。在這些過去不曾問世的紀錄中,克氏指出我們依賴累積的知識,缺乏第一手的直接學習,導致個人的人際關係、全球的國際關係一致陷入動盪不安。 他強調運用知識的必要性,也強調知識會帶來心理本的危害。他提出嶄新的學習技巧,使我們能對於未知的領域獲得正確的認知。 「有一個了不起的名字,它對抗所有的神秘、懷疑、困惑、迂腐、奴役,那就是克里希那穆提。他是一位超越時代的人物,獨立於天地之中。我們不妨稱他為真理的明師。」─亨利米勒 -
死亡.奇蹟.預言
中國人一向怕談死,彷彿一談,死神就會立刻降臨在身上。然而「死」卻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四週進行。甚至我們個人,每日不都在朝向死亡前進嗎?偶視鏡裡的白髮從一根、兩根.....到無以數計拔不勝拔;身體從年輕矯健到動不動這裡酸痛那裡酸痛,「老」顯而易見,「死」,我們卻因為不曾見、不可知,而選擇逃避、忽視,往往對於此類的文書也斥之為迷信,危言聳聽而棄如鄙屣,其實我們既不能證明死後世界的存在,同樣也無法證明它不存在。我們若能將這癥結暫時擱置,儘以寬闊的心去汲取有益生活的部分,則開卷有益的說法誠不虛言。 書中的主角白克雷,住在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在1975年9月17日,被閃電擊中,死了之後被送到停屍間,28分鐘後才又甦醒過來,經歷了一般人所沒有的瀕死經驗,從此有了一輩子說不完的故事....。在死亡過程中,他遇見了黑隧道、水晶城,以及與13位光靈在知識殿堂裡分享117件預言,其中95件均已一一實現。 例如:美國總統竟是一位西部牛仔、蘇聯解體、美國陷入經濟恐慌、廿一世紀是黃皮膚人種的天下等等。除了這些奇妙的預言啟示外,他還擁有了令人又羨又怕的讀心術。這些你相信嗎?相信或不相信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些經驗轉變了作者的一生。他發現:人類的善行不是藉著大膽行動來完成的成就,而只是人與人之間仁慈和善的行為,真正珍貴的往往只是生活上的小事,因為這些行為是自然產生的,而且能夠表現出真正的自我。有時候,真正算數的,並不在於你做了多少,而是你做的理由。 14年後他又因心臟衰竭,死而復活,兩次瀕死經驗中,他發現:當生命結束時,我們對週遭所做的一切都會透過生命回顧,讓我們感受到事件當時我與另一個人的感覺,也可以感受到他們所影響的下一個人的感覺。生命更快樂的簡單秘密,就是生命走到盡頭時,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愛與良善,和你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所付出的一樣多。 這本書透視了生死之謎,全書充滿了戲劇性,而且振奮鼓舞人 心,因為生命快樂之鑰,正掌握在你我手中,等待我們以愛和良善去開啟。 -
创作,怎么搞的
創意就像電;按下開關,電就來了。 但那開關並不是「心情」,而是「意願」。 作者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是知名藝術創作者,她在本書以「前輩」身分,和一位年輕創作者對話。 全書九十五篇書信,談及多數創作者都曾面對的各種問題和考驗,包括「沒有靈感怎麼辦」、「如何面對創作低潮和失敗的時刻」、「如何面對批評」、「如何增加機會」,乃至於關乎現實面的「家人反對我走這一行」、「該不該找一份穩定的正職」等等。 ■關於持續培養創作能量,作者提到: 「把自己當成機器一般好好保養……我的基本工具是晨間寫作、每週散步,接著埋頭工作,而後添加新意。我靠著這個辦法,讓自己始終『有所進展』。」 ■那麼,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抽空創作呢? 「創作者的時間永遠都不夠,我們必須捍衛我們的時間,不讓別人還有他們無論多有善意的計畫來侵佔我們的時間。『時間永遠不夠』和『時間剛剛好夠』是同時存在的。」 ■對於眼高手低的創作者,作者的建議是: 「有時候為了創作好的作品,我們得願意創作差勁的作品。有時我們會先寫得壞,後來才寫得比較好;有時會先畫得差,後來才畫得比較好。」 ■作者勉勵面臨低潮的創作者: 「旱季並不會讓你失去創作者的資格,那應該說是一種蛻變的儀式。當我們覺得『無話可說』時,我們是在聚精會神地思索自己究竟要說什麼。」 ■而創作者該如何看待自身的角色呢? 「創作者這個職業其實是最穩固的,其職務就是呼應這變動不居的世界。」 「所有的創作者都活兩次,一次參與生活,一次則作為客觀的觀察者,不斷在問:『從那當中可以創作出什麼?』」 ■「一天一天好好過,先做重要的事情。」 一點訓練加上很多練習、清醒冷靜的工作習慣、實際動手多於雄辯滔滔,加上全心全意地生活,藝術家為後進指出一條堅實長遠的創作之路。 本書特色 1本書作者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是美國知名藝術創作者,堪稱「創作教母」,在文壇享有極高地位。 2本書是由創作前輩分享創作生涯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和考驗,以及如何建立正確心態。是有志從事創作者極佳的「心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