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书和没书的日子
“书与我虽是一度无缘,我对书则自小到大,始终是未免有情,而这‘未免有情’,在我看来却是最大的缘分。” 本书为余斌个人随笔集一种(共三种),在一个被电子屏充满的小时代,余斌却将他和书的缘分,与书有关的趣闻、随想娓娓道来,自有一种特别趣味。 -
提前怀旧
怀旧通常让人感到温馨,若想一味的温情起来得有个前提,即是让过去与现在彻底隔绝,不生关系,取消了现实感,“怀旧”才有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乌托邦”。 本书之怀旧稍有不同,在作者看来过去和现在无法分离,从现在也分明可以张见种种“过去”的影子。故尔,其怀旧中故不乏温馨的记忆,更多的则是以当年视角与今日眼光重叠交错,给那个已经过去了的年代留一印记。其所追忆者,都是身边琐事,纵或关涉伟人辞世、林彪坠机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所及也都是细枝末节,只是回过头来想想,日常琐细,居然也满是“革命”的印记。而作为大多数文章背景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今视昨,读来固然有“追忆逝水年华”的一面,另一面则是荒诞的喜剧性。 -
字里行间
收在这里的文字比较杂,有书评,有随笔,有论文,有书的序与后记,不一而足。倘性质相同或相近,虽也以交待作意、言明次第为宜,事情倒好办。一杂,特别是像现在这样,杂到不可收拾,就麻烦。为读者阅读方便计,似乎应稍稍分个类,然而分类实在是门学问,事情也不像萝卜归萝卜,白菜归白菜那么简单。 -
当年文事
本书是余斌的一本随笔集,是由阅读相关书籍而生引来的对于现代文坛的一些人、事、现象的思考和零星感受。话题涉及的人物如鲁迅、矛盾、邵洵美、林语堂等等。 -
张爱玲传
她的身影在旧时月色中消去, 她的精彩却永不退场。 不是传奇的传记,带你倾听张爱玲的人生回响。 -
周作人
读知堂越多,越觉其人不可测。此前写过《张爱玲传》,对如何追踪传主心路,不能说全无经验,然而张爱玲固不简单,周作人却复杂得多,更复杂的思想,更曲折的人生轨迹,对中西传统更纷杂的取用,与时代之间更紧密也周折的关系……总之张可以当作文学家较封闭地处理她深而狭的世界,周作人则有 远出于文学家的多个侧面,甚至首先不是文学家,他的世界进去即不易出来,反倒容易迷失其中。 这部小书是不许("通俗易懂"的体例限制),不甘(不愿只是敷衍事迹,重复"公论"),不能(做不到对传主的透彻理解)的"三不"产物。之所以还拿出来重印,一是因于那一点"不甘",虽非出诸我喜欢的形式,七折八扣的,多少还是留下了一点自己的思考,就算半生不熟,也是一种理解。二是有些朋友读过之后以为还算可读,对周作人可知其大概。他们大多是周作人的读者,并非专家,其判断让我相信,以十来万字的篇幅,对周作人生平做尚不算公式化的交待,这书也许对传主不无普及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