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好声音
誰說香港樂壇已死?香港有一班音樂人,一直在默默耕耘,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只要你睜開眼就會看到、張開耳就會聽到…… 作者以音樂人的身份,訪問十一位身邊的友好及合作伙伴,當中有談及各自的音樂成長路,亦有各人的音樂分享。如倫永亮談八十年代的改編歌曲;黃耀明談成立人山人海的經過;伍樂城談他的音樂學校…… 從各人的訪談中,可看到香港樂壇的變遷,以及各人在各自的崗位中取得成功的因由。 「終於,終於有一本書是從音樂人的角度去講述香港音樂及在香港創作的故事;終於有一本書由一個對香港音樂有相當認識及視野的人去寫香港音樂;終於有一本字量與誠意多至『眼突』的書,述說音樂人對於香港音樂的所思所想,而不再是坊間浮光掠影毫不到肉的鱔稿碟評。」 --陳大文@3C Music(序) 「我希望大家看這本書看得開心,看完之後可以多給大家一個理由,不去放棄香港的音樂,不去放棄香港。」 --于逸堯(自序) 「動人的音樂背後,總有動人的心聲。 且看看創造港樂的人,是如何快樂地苦幹。」 ──林夕 「一日未死,就睇你幾時死。但,一日未死,也就是依然生存,依然有可能,也就可以書寫你的生存與可能。 ── 睇死,還是,寫生?我喜歡後者,我覺得于逸堯也是。而他的寫生,不但關乎香港流行音樂,也關乎香港。」 ──周耀輝 「如果我們的生活裡面有些甚麼底蘊,音樂肯定是其中一部份。所以我更高興知道這些我尊敬的人,他們樂音裡的底蘊。」 ──何秀萍 「喜愛香港音樂人,敬佩他們所創造的始終獨特而又多元化的聲音,那屬於香港的好聲音。」 ──張亞東 -
香港流行音乐文化:文化研究读本
本书透过十二个本地有名的香港歌手或组合(TWINS,王菲,郑秀文,刘德华,梁咏琪,郭富城,张学友,容祖儿,谢霆锋,陈慧琳,黎明,杨千嬅),以解释属于我们的流行文化现象,从而具体地勾划出香港流行音乐的面貌。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通过对流行歌手的歌路转变和社会身份的提升的分析,指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中间并没有绝对的隔阂,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即文化的品味具有流动性;另外,还有对青少年文化的肯定,以及对成年人社会固化的思维与价值观的某种程度的质疑(因为他们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变化而逐渐落后于时代)。 -
流聲
本地著名音樂文化人黃志淙固然對各地音樂發展走向瞭如指掌,但對香港流行音樂的戀戀情結還是最貼身貼心。他執筆撰寫《流聲》一書為民政事務局出版之「香港點滴系列」最新一炮,將香港流行音樂的歷史背景、音樂源流、工業狀況、技術條件與及台前幕後的經驗和想法,有條不紊,一一呈現。志淙熟讀經典,對這段歷史又有切身體會,卻不容許自己掉入各種流行但簡化的論調。他的分析注重結構,也強調意外,多談可能性,少說硬結果,抓著主流旋律,又體貼分支變奏,令這幅呈現香港流聲的圖像更形立體並富層次。一眾好友將親臨為《流聲》之新書發佈開咪出聲,各文化和音樂人將暢談有關香港和流行音樂與身歷其聲之種種體會,並精點選播多首曾經讓你我都感動過的本地流行曲;這個由志淙主持的現場音樂節目,只此一場,歡迎你都來進入這個本地流行音樂的直播空間,一睹好友們chit chat點歌齊撐香港流聲。 -
风花雪月李翰祥
-
是不是這樣的日記你才會這樣的寫給我
少 爺 占 與 王 貽 興 再 次 以 交 換 日 記 形 式 , 交 換 彼 此 心 事 、 生 活 , 講 寫 作 、 愛 情 、 抱 負 、 社 會 … … 無 所 不 談 。 想 窺 探 他 們 的 內 心 世 界 嗎 ? 那 就 翻 開 此 書 , 他 們 必 牽 著 你 的 手 進 入 他 們 的 世 界 … … -
时局的生意
霍英东的一生,伴随着东亚政局数十年的风云变幻。 1945年,抗战胜利后,港英政府拍卖剩余物资,22岁的霍英东借了100元参与投标,转手赚了2.2万元。从此,他的生意就与时局勾连在了一起。 朝鲜战争期间,欧美对中国实行封锁,霍英东冲破禁运为大陆运送物资,不但为自己挣得第一桶金,也为日后布局大陆打下人脉基础,甚至早在1960年代就得到邓小平亲自接见。 1950年代,香港步入稳定繁荣,经济“花繁叶茂”,霍英东进入地产业,通过“售楼说明书”“卖楼花”等发明,成为盛极一时的“楼市大王”。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霍英东第一时间读出其中的微妙讯息,成为第一个到大陆投资的香港巨商;此后,霍英东不断正确解读时局,“看裸画辨政策风标”,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实现了新的起飞。1990年代大国崛起、香港回归的大局之下,霍英东再次将投资重心转向体育、慈善,及家乡的基础建设;在中国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中,以拳拳爱国之心,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书真实、详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霍英东对亲历往事的追忆,对敏感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内容涵盖东亚近几十年几乎每次重大变化的细节内幕,亦处处流露出霍英东一生洞察时局、捕捉商机的大格局、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