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全三冊)
欧阳修为宋一代文学宗师,是北宋有影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王安石曾赞美欧阳修的诗文云:“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韻,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宏辩,快如轻本骏马奔驰。”本书整理者以被历来学者认可的四部丛刊周正大刻本为底本,除参校各有价值版本外,最为可贵的是,作者获得日本国宝级文献影印本,以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所珍藏的南宋本《欧集》为主要参校本,纠正了不少疏纰漏误。 -
张衡诗文集校注
张衡是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等,可以说代表了两千年前科学的最高峰。同时,在文学方面,张衡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把汉代大赋推向高峰;开创了抒情小赋的新途径,使赋这一文体的发展转入了新境界。另外,他创制了新体七言诗,对后来七言诗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总之,和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一样,在文学史上,张衡同样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本书由著名学者张震泽先生整理完成,收录张衡现存的全部诗、赋、文,并加以校注。 -
小倉山房詩文集(全四冊)
《小仓山房诗文集(共4册)》主要内容:清代经康熙、雍正两朝的惨澹经营,生产发展民殷物阜,人才亦因之辈出,至乾隆朝号称极盛。文士之中,享年之高,享名之大,交游之广阔,生活之优豫,恐怕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袁枚的。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他与纪晓岚(清乾隆四库全书的总编纂)有“南袁北纪”之称。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一生以率情以行、风格特异而闻名。曾自谓“孔郑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他好咏,好色,好钱,好游,好友,好花鸟泉石,不愿“为大官作奴”。在江宁(今南京)任上建得随园后,思想“使吾官于此,即一月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因而辞去官职,“竟以一官易此园”。 -
牧斋杂著(全二册)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是明清之际的闻人、学者、文坛领袖。此书收录了他一生的诗文作品,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苦海集》、《牧斋晚年家乘文》、《钱牧斋先生尺牍》、《牧斋先生有学集文抄补遗》、《有学集文集补遗》、《牧斋外集》、《牧斋集补》、《牧斋集再补》等,对于全面地了解钱谦益生平交游及思想历程,对于理性评价其一生的是非功过,本书所收录文字都有重要的文史资料价值。 -
韦庄集笺注
韦庄是晚唐五代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被后人评为“典雅绮丽,风致嫣然”;其词更是被说成“千古词宗”的发源之作,词境“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本书收入韦庄全部存世的诗词文,计诗249首,另附补遗72首,词54首,文4篇。书后附有“诗文残句”、“伪作考”、“诗词集评总论”、“书录序跋”、“传记资料”、“年谱简编”等资料。全书精校精注,每篇作品后集录前人对该作品的评语,注释以笺为重点,详细排比旧说,得出新解,翔实可信。词语注释也较详赅。这是一部迄今为止的收作品最全、考订最精审、资料最详备、注释精当的韦庄作品集,被列入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出版。 -
刘禹锡集笺证(上中下)
刘禹锡(公元七七二——八四二年),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父名绪,天宝末避难举族东迁,尝为浙西观察使韦元甫幕僚。禹锡出生在其父迁徙之后,故童年时代曾生活在江南。禹锡弱冠即有文名。贞元九年(七九三),年二十二岁登进士第,复登拔萃科。授太子梭书。后渭南主簿。贞元十九年(八零三),擢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韦执谊等始有过从。德宗以贞元二十一年(八零五)正月卒,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改元永贞。时韦执谊为相,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叔文旋为户部侍郎、度支监铁副使。柳宗元、刘禹锡诸人均擢居要职,宗元为礼部员外郎;禹锡迁屯田员外郎,实掌度支监铁使之文案。正当吏治革新之时,宦官集团与藩镇势力内外勾结,逼迫顺宗逊位,拥立李纯为宪宗。于是,革新集团成员尽遭迫害。禹锡初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遂居朗州十年。元和九年(八一四),永贞时被贬诸人得以召还。禹锡于次年二月自朗州回京,三月复贬为播州刺史。播州远而请改连州,因复居连州六年。因长庆元年(八二一),得量移改授夔州刺史。长庆四年(八二四),转授和州刺史。大和二年(八二八),起为主客郎中,充集贤院学士,遂重返京师。未几,除礼部郎中,仍兼集贤院学士。大和五年(八三一)十月,为苏州刺史。八年(八三四)七月转汝州刺史,九年(八三五)除同州刺史。开成元年(八三六),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三年(八三八)改秘书监分司之职。会昌元年(八四一),加检梭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会昌二年(八四二)七月卒,年七十一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生活的七十年,正值唐王朝经安史之乱而日趋衰败,藩镇割据、宦官擅权、统治集团中各种矛盾激化的时代。故其一生的进退出处,无不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紧密相关。永贞革新失败后他颠沛困顿三十余年。然而政治上的失意,并未使这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有所懈怠。相反,在逆境中,他积极从事诗文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著名的枞素唯物主义哲学论著天论三篇,即成于初贬朗州时。其“能执人理,与天交胜”的观念,是他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深刻观察思索的结晶,也是他身历目击当时政治风云反思的悟徹,这使他对贬谪生活采取了不同流俗、超越同侪的态度,在愤懣中表现出豪健的气概,并贯串于其创作中,这在其诗歌中表现尤为突出。 朗州期间他还创作了不少寓言诗,诸如聚蚊谣、百舌吟、飞鸢操、秋萤引等,均寓托遥深,是发抒政见的怨诽之作,为集中之表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