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粹・局部接触
文化是人类精神价值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生存形态。文化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市场化转型,这种转型最为重要的文化表征就是文化的市场化趋势,如今文化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很多人都在说:文化产业是最后一个金矿……他们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干的,虽然我们的文化支离破碎,但大家乐于做这样一个“淘金者”,因为“淘金”本身也是一种建设。 -
丰饶的苦难
《丰饶的苦难》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拉美大陆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描绘,所涉内容包括西方人的入侵和殖民、天主教中人道主义思潮的衍化、拉美思想的奠基和繁荣、主要政治事件和人物、本质的艺术和文学代表、作为第三世界贫穷国家精神的拉美知识分子、民族的气质和性格,此外还有相关的地理环境、早期史、语言和文化基础、数据和文献,以上内容都力图交代清晰。 -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中国人建屋为什么要建成那么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形式?屋顶上为什么有曲线?为什么那么五颜六色?为什么用木材而不用砖石这些都是独特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所造成的。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中国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建筑,反映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思想与生活,比如知识分子怎样求得心灵的安顿,统治者怎样展示权力的象征,殷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凡此种种,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空间架构上;建筑是技术、艺术与人生的综合,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准,那个时代的精神,当时的审美观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当时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中国人从来没有刻意地要改造建筑,造成式样的改变,却也不受建筑传统的过分约束,常适度地予以修改中国文化在这方面一直保有原始的、纯朴的精神,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征。 这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
逝去的大学
蔡元培说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也”,斯乃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五四”新文化发展源地的北大。 竺可桢说大学就是“求是”之地,“办大学者不能不有哲学中心思想”,正德厚生利用,还要有“真理的蕲求”与“但知是非不计利害”的作人原则,“君子盖有兴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以一时毁誉而动其心哉,此为我校求是精神之精义”,斯乃有“东南民放堡垒”之誉的渐大。 张析苓说:“教育之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就人才,三育并进而不偏废”,这才有涌也周恩来的南开。 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才有水木清华大师如林的场面,这才有“通才教育”的有力支撑。 这些话,睽违已久了,大概是背时的迂腐话了,可怎的新世纪的今天听起来却沁人心脾,让人缅想不已?今天的大学,楞曾再有如是的磅礴大气? 本书分三辑,第一辑“大学与校长”选取当时名胜一时的大学中最著名的校长,或叙述他们创建学校之时的艰辛,或叙述他们在大学生存环境发生转变之际的境遇以及选择。不仅记“其迹”,而且记“所以迹”。蔡元培、竺可桢、梅贻琦、张伯苓、司徒雷登、唐文治……这一串名单,可以作为过去大学校长的一个缩影,从中当可窥探出过去大学的发展史。第二辑“大学往事”,选取了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云南大学等过去少为人提起的大学,这些大学至今多已不复存在,看看发生在过去这些校园里的故事,当知大学之以为大学的所在。第三辑“大学理念”是近年来时贤对于过去大学留下来的资源的一种梳理,可以看作是对当下教育的谏言。 -
旧约笔记
基督教是所谓的“圣书宗教”,但“圣书”写的是什么,又是如何写的呢?古代以色列人的宗教和历史文化经典,部分地被基督教继承为《旧约》,它的历史跨度、文化含量、文学深度等等,与它的篇幅一样,大大超过后来的《新约》,而对于处在一种异质文化中的现代人而言,理解的难度,恐怕也同样是这个比例。 本书摘取了《旧约》中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些篇章,以现代学术成果为背景,用作者自己的眼光和感受,予以解读。 宗教追求神,反映的其实是人——人的欲念,悲欢,爱与恨,安与不安,理想的遥远,现实的残破。以民族命运为最终依托的宗教,带着与生俱来的某种悲壮。这种人的、民族的和历史的戏剧性,令宗教——和它们的圣书——久远不衰。 -
言言斋性学札记
言言斋主周越然向以小说及词话类书籍的收藏闻名海上,其中尤以性学方面的各种资料为富,本书即是周先生发表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晶报》上的文章结集,其最大特色就是语涉香艳,凡西人书籍之涉及性爱者,作者浏览所及,必撷其精华为之彰显,除故事颇具秘闻性而离奇可读之外,尚有书林掌故、版本探源、购书趣闻、域外风情之类,内容之丰富可谓洋洋大观,而作者思想之通达亦同样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