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学便读
三字经 重订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增广贤文 训蒙增广贤文 名贤集 选集启蒙幼学三字巧对 精选幼学对类读本 性理字训 幼学琼林 小学绀珠 女儿经 闺门女儿经 闺训千字文 -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是一部重要的国学启蒙读物,以不到五千字的四字韵语,浓缩了一千多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典故。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读物,又是一部实用的文史工具书,同时,还可作为讲述历史的良好教材使用。因此,数百年来,风行海内,历久不衰。 我们这个注译本共分三部分,一是原文,二是注释,三是解说。实际上,也就是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部分。 -
三字经
历来推崇《三字经》的人,称它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确实,自宋以后《三字经》成为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启蒙教材。以王相注本为例,全书正文共一千一百二十八字,包含的内容却非常广博丰富。首先讲教和学的重要性,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些话成了人们多年传诵的格言,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其次讲礼教规范,其中不少话宣扬“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不足取的;但“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这些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故事,却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教育儿童也还有其积极的意义,未可全部否定。再次是介绍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这些基本名物,介绍“小学”、“四书”、二八经”和“五子”这些当时年轻学子所必须具备的常识。然后用较长的篇幅讲述历史《三字经》为宋代人所作,其谈历史的部分,原来写到宋朝就完了,自辽金以下,都是明清人续写的。王相注本讲到明末:“迨崇祯,煤山逝。”章太炎重订本讲到清未:“十二世,清祚终。”记住这些整齐押韵的句子,对中国自传说时期的伏羲、神农、黄帝至宋元明清的厉朝名号就记清了。书的最后讲了很多我国历史上发愤求学成才的人物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而且明确指出:“有为者,亦若是。”要不然的话,“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话对勉励儿童奋发向上,做有作为的人,无疑是有启发作用的。 -
增广贤文·弟子规·朱子家训
《增广贤文弟子规朱子家训》的内容既反映了封建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也保存了不少源远流长的谚语格言,其中很多话,直到现在还流传众口,影响很大。这些话明白晓畅,易读易记,一经成诵,即终身不忘,其对表少年乃至成年人的影响和作用,是决不可小看的。在传统蒙学书中,有专门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类,大多采取汇编格言谚语的形式,其内容有些来自典籍,有些则是吸取社会上流行的谚语,其中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增广贤文》即是其一。《弟子规》也是传统蒙学书的一种。此书原文《训蒙文》,清代康熙时李毓秀所编。全书共分五部分,内容大都录自儒家经典,各部分的标题即取自《论语·学而》中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基本上概括了封建时代对儿童伦理道德、为人处世和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问世后即广为传布,一些地方政府还把它列为私塾的必读之书。《朱子家训》双称《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末江苏昆山人。 -
聪训斋语澄怀园语
《聪训斋语,澄怀园语——父子宰相家训》由《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两部分组成。 《聪训斋语,澄怀园语——父子宰相家训》内容如下: 《聪训斋语》是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撰写的家训。他以官宦仕途、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教导子孙如何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交友。他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蕴意深邃。 《澄怀园语》是清代名臣、史学家张廷玉秉承其父张英《聪训斋语》之旨而撰写的家训。他在服官之余、理政之暇,留心时务,详察当代变革;苦读深思,细究为文为人之道。凡有心得,记之笔端,汇辑成书。旨在告诫子孙后人“知我之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 -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一样,在中国古代都被列为儿童启蒙读物。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明末程登吉(字允升)编。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从书中内容看,本书实则是对成语典故渊源出处做的简明精当的注解。《幼学琼林》形式上是骈体文,全书都用对偶句子写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内容上举凡天文地理、科举职官、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花鸟虫鱼、名物制度乃至处世为人,无不包容,犹如一部小百科全书。相传“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可见此书影响之大。 本书对从该名著中精选出来的部分予以译注,译文力求准确、畅通,免去了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适应快节奏的时代,使读者能够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