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四月天之徐志摩的愛情故事
-
夜奔(电影剧本)
-
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
★公視文學大戲《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劇本書 ☆繼《人間四月天》之後,編劇王蕙玲最新力作王蕙玲以創作者的以她一貫深情的筆,走訪張愛玲的情愛與創作旅途,除了飛往美國開始蒐集張愛玲的資料,包括到華盛頓國會圖書館,查閱張愛玲美國作家情人瑞荷的日記手稿,從模糊的親筆筆墨中「比對」出張愛玲旅美的可能樣貌,還採訪張愛玲生前多位親友。 對於這本《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劇本書,王蕙玲認為:「傳記貴在真實,是人生的行腳 ,生命的餘音,『文有所本』是傳記寫作最基本的要求。創作不能大於事實,資料不能凌駕人 。然而任何表達都涉及思惟,戲劇本身又是另一種獨特的思惟模式。它以寫實演真的方式,要 求把所有的過去,以第一時間發生的狀態,模擬一遍,它要求即時臨場的經驗,它不容許…… 亦…….或……它只能『是』。」導演丁亞民說:「不同於坊間許多張愛玲傳記,王蕙玲不企圖 從張愛玲的生平去解析張愛玲的作品,也不企圖來詮釋或界定張愛玲。她只是,以同是創作者的 經驗,去理解及感動另一個創作者的生命。從凡人裡看出不凡之處,便是《她從海上來─張愛玲 傳奇》的企圖。」 一九九五年在美國過世的張愛玲,多年來以她靈犀的心眼「張看」這個世界,卻不能躲開無數讀 者渴望要「看張」。王蕙玲說:「我與導演與演員共同努力的是鑽進張愛玲的生命,以她的眼睛 看人世,以她的滋味為滋味,以她的哭為哭,笑為笑。」最後王蕙玲還說:「我的老闆徐立功, 經常在我北美夜深人靜的時候打電話給我,用他一慣嘎啞的嗓音不疾不徐的揶揄一句:張愛玲睡 了嗎?我在敲破了腦袋腳底板還不作響的時候(注:張讚美胡蘭成聰明說他敲敲腦袋腳底板都會 響),也常想打通電話去問一句:張愛玲睡了嗎?」 作者簡介 王蕙玲 一九六四年生,山東省汶上縣人,省立台北師範專科音樂系畢業。代表作品:電影─飲食男女、 夜奔、臥虎藏龍、候鳥。電視─四千金、兩代情、追妻三人行、京城四少、歡喜樓、第一世家、 女人三十、人間四月天。 -
谢谢你曾经爱过我
《谢谢你曾经爱过我》是对爱情道德底线的深度探访;是全景揭示婚姻伤害的情感力作。如下三种人必读:即将走进婚姻的人、婚姻有危机的人、准备结束婚姻的人。 戴安娜说过:我的婚姻太拥挤了,它有三个人。 一个都市白领,面对婚姻和情感的命局,该做出怎样的抉择与挣脱; 两对爱情中的痴男怨女,面对不同的托付对象,需承受怎样的命运感受; 三代因爱受伤的单亲家庭,面对历史的轮回,将如何走出迥异的轨迹? 当从一而终的感情已渐渐成为神话,多数人仍然情愿活在爱情的梦幻世界……然而,道德解决不了爱情的难题,当每个人在迎接爱情来临的同时,是否也备妥了让爱远走的勇气?是否能学习感激一段不完美的感情——从残缺里寻找爱的真意…… -
她从海上来
序--- 因为是张爱玲,因为张爱玲难说,因为张爱玲难说又不愿意硬加诠释,因为难说不能多说又不得不说得准确;因此这个剧本有其特殊风格。王蕙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依时间轴进行情节,故事从张爱玲中年到了美国之后开始、再接回少女成长时期,而后成名、与胡兰成恋爱,离开中国,再跳接回一九六二年的美国婚姻,而至老死他乡。为什么传记故事,却不依惯例地从出生开始,顺着时间进行写起?王蓄玲说,选择这里开场,许多原因中的一个,便是因为这时候的张爱玲对国人是完全的陌生,因为不熟悉,才能让观众先摆脱掉对张爱玲许多先入为主的概念,有机会重新认识张爱玲。从几人里看出不凡之处,便是《她从海上来》的企图。 从美国部分开场,张爱玲三十六岁,是个来自上海的中国作家,除此之外,一片空白。这样的出场,张爱玲使纯粹只是个普通人,顶多,多了一个作家身分。由这里,从她一个平凡人的身分,我们看到她与瑞荷平凡几近无趣的恋爱、平淡的婚姻,再从一点一滴的细节、一些记忆,从张爱玲的回忆、故事才倒叙回她的出身、童年及后来的一切。是的,想知道张爱玲的传奇,便应该先知道她只是一个“一般人”。 写传奇人物的平凡处,是先解脱她太多传奇色彩的烟雾;让人看清她的素面,素面相见才能得见本心;这样的企图,在剧本风格自然是极力地避免戏剧化的营造。本剧中的故事人物几乎都有所依据,情节对白有编排,但很少杜撰事件,为的便是还原这本来面目。因为这部戏的主体是写“人’、写“生命”,所以努力要呈现的是人的复 杂性、人生的多面貌。许多矛盾、不统一、无法说明的行为动机及转折心态,只能尽量保留事件发展的原样,不加主观地解释与整理;以免歪曲或狭隘限制。因此,这个戏里的张爱玲和其他许多人物,不以戏剧性格统一,却更接近真实的人生。 忠于事实,是传记篇的基础。然而,要写一个创作者。心灵世界的 思想和情感,却又不能只是一般人物传记的直铺事实情节,因此王蕙玲混杂更多的叙事手法,笔法时而贴近张爱玲的心灵,贸然地进入她的回忆;时而跳接张爱玲的作品,并企图展现她的作品与心灵情感的呼应;更有时索性直接的大量旁白出现,直接让张爱玲发声……这些复杂的技法,组织出《她从海上来》企图多彩多姿的风貌及灵动的叙述风格,使这部作品更具文学性,却也更难戏剧呈现。 王蕙玲认为,我们不能替传记人物说话,但我们可以让人更贴近她。是的,贴近张爱玲、感受张爱玲,也许便是这个戏的企图:带领观众走进张爱玲的人生旅途,走进张爱玲办心灵世界,走进张爱玲的作品世界,让你自己去知道她,感受她,自己去想,去知道或不知道,去懂得或不懂得。其他的,我们不能多说,因为是她的生命,是你的感受。 这样来写张爱玲,只能彻底地把戏剧还原回人生的繁复多样,如同王蕙玲自己说的:想写一个没有戏的戏,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她从海上来》剧本,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只有一场场的生命细节,生活纪实,比较像日记散文,更像绘画或音乐,丰实以生命的各种色彩,串联起来的是心灵的韵律起伏。对习惯于电视连续剧思路的观众似是种挑战,其实将是种解放:当情节不再牵着观众走的时候,观众便可以自己生出自己的观点及感受,用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张爱玲;才不握住张爱玲及观众自己。 也因此,这个剧本也许更接近留在这世界的张爱玲,也更表现出了张爱玲的各个面貌;所谓:时人对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是真的吗?是真的吗?张爱玲是这样吗?她让人想之不尽、说之不完;感受深浅,是我们各人饮水,冷暖自得,却不能论断,更又与她自己无关;这是王慧玲对张爱玲及大众的尊重,也更是还原了传奇人物该有的传记态度。我喜欢这个剧本,是写了我们想知道的张爱玲,同时没写出不该替她说的话,没握住她自己的生命。 生命以她自己独特之姿舒展、绽放;人人可观,无人可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