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元时代生活史
该书作者系30年代上海名医,他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物价变动;描摹了作者所接触到的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思想状况,其中不乏名人逸士、政界要人,如章太炎、丁福保、于右任、吴稚晖等。作者从市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人物的普通生活的一面,对老上海的民情风俗、市井生活有详细而真实的描写。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对物价的真实记录、对取缔中医案引发的中医集会抗争的内幕等的描述,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画堂香事
本书由与熏香习俗相关的文物实物图片、诗词入手,细诉香草、香料、香露、香熏、香炉、香阁等蕴涵的民俗、文化背景,及其与情、爱间含蓄而清远的关联,为读者展开一幅悠长的古代时尚图卷。全书由香之事、香之容、香之食、香之居四个部分有机串联而成,配以130余幅彩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潘金莲的发型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
北京镜鉴记
《北京镜鉴记》主要内容:故老相传,北京城有七大邪地:高梁桥、北新桥、积水潭、铸钟场,八宝山……邪地究竟邪在何处?为什么它们会成为传说中的禁区,又是在什么时候才开始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邪地呢? 从春秋时代的燕国首都蓟城开始,北京拥有着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相传,这里原本叫做“苦海幽州”,地下无数海眼,潜伏着作怪的孽龙。因此建都于此的历代王朝——辽、金、元、明、清——都会设置重重镇压之法以稳定都城根基。这些民间传说根源何在?是否真有苦海,孽龙又何所指呢? 明朝永乐四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北京城,以备不日迁都于此。詹事府左司直郎刘鉴受命从南京来到北京公干,在一系列奇特的际遇中,开始掀开古老都城的神秘面纱…… -
好色一代男
好色一代男》是距今300余年前日本江户时代的文学巨匠井原西鹤的代表作品。对这部作品,在日本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看不认为它们是社会文学的杰作,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是好色文学的佳品。小说的艺术特点是作者对社会世态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细腻,人物性格跃然纸上,风俗习惯凡百器物、服饰也宛如那一时代的再现。 -
花间十六声
《花间集》原为供歌伎伶人演唱的曲子词选本,成书于公元940年,是中国最早的词选集,其内容多写男女艳情,涉及上层妇女琐碎、休闲、侈糜的日常生活,且好以女子口吻为之。 这本书以《花间集》和部分晚唐、五代、宋代诗词中描写的十六种物件如屏风、枕头、梳子、口脂等为线索和底本,以当时的造型艺术(纸上绘画、壁画、饰品等)为参照,深入、充分、兴味盎然地探究考证一千多年前中国女性生活的种种细节,尽力再现那个遥远的年代之一角,有助于读者了解、感受中国的古代社会,也有助于理解和体会滋味复杂、褒贬不一的“花间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