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时代的写作
这三十年间涌现的中国作家中,莫言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代表性,又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个案。由他的作品构成的世界不仅是时代的一个结晶体,也包含着当代中国语言和文学创造力的内在秘密。这本对话集建立在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两部长篇小说的基础上,由此确保了对话本身的文学含量与思考深度。对莫言作品感兴趣的读者,或可从中探得莫言文学创作的深层心理,领略到文本背后的奥妙。 -
纽约书简
序 近年美国 带着惊愕和恐惧去观照——写于9·11一周年 美国与世界 城市镜像 上海故事 双城镜像:从纽约到上海——与托马斯·班德的对话 在拉雪兹神父公墓 大学反思 全球化与中国大学的精神使命 文化民族主义、“挫折感”与中国学人的精神使命——驳薛涌《甘阳与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认同与学者的使命——梁任公《敬告留学生诸君》百年有感 文艺杂谈 王安忆·上海·“小文学” 美国诗人(外一则) 承认的政治与被承认的期待 在纽约看《英雄》 《长恨歌》:从小说到舞台 对话与访谈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反思: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 语言 诗歌 时代——关于当代中国文学的创造力的对话 王安忆、张旭东对话录 西学想象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的展开 本书作者张旭东是著的都市文化批评,目前任职于纽约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系。全书共分为看美国、城市镜像、大学反思、文艺杂谈、对话与访谈五个部分涉及时间跳跃性地跨越20、21两个纪,所观察领域从文学到文化到电影,所访谈人物从托马斯·班德到王安忆,以说是对前中国人所关注德都市问题德全方位反思由于作者本人所具有的国际视野和思想深度,本书不可避免地为读者提供了一道思想的大餐,是目前市上难得一见的具有全球化视野和一定思想深度的文化批评读物。 -
启迪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启迪(本雅明文选》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
批评的踪迹
当代批评。 本书汇集张旭东多年来的主要中文文章和部分英文文章中译。作者在学生时代亲历80年代“文化大讨论”,致力于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的译介;90年代赴美求学,师从当代文学理论巨匠杰姆逊,力图在批评理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现代主义和现代性批判、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理论的世界语境里分析和研究现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部文集,本书因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旨趣而显出一种系统性。作者身处美国学术生产机制中,却明确以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和思想生活为归属。全书在西方文化理论评介、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史的梳理和阐发、文化政治和政治哲学的理论蕴含和现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等四个维度上展开分析,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建构。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又以自身的轨迹勾勒出当代中国文化意识的时代性变化和发展。 -
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
本书通过对改革十年(主要是80年代)中"文化热"及代表性文学、电影等的批判性解读,试图在社会语境和形式符号的时空秩序里追溯"中国现代主义"的生成与流变,从思想文化角度对"新时期"进行了深刻的历史观照。作者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理论感觉基础上,将新时期的文学和电影包括放在"中国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讨论,述之以极具思辨性和穿透力的语言,提供了一种不同的阐释,对相关的研究不无启发意义。其中对于知识精英群体在文化思潮中的精神探索和实践应对的关注,使本书所讨论的80年代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精神史的味道,这也是副题命意所在。 -
全球化与文化政治
作者基于《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一书对"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本书中讨论"9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转向,主要关注思想文化领域迥然不同于80年代的表现和应对,包括以北京为中心的回旋曲折的思想论争、关于上海的文学想象和叙事,以及在真正的国际空间里表述民族情境和民族自我认同的艺术电影,理论化诠释与具体的文本解读相映生辉,呈现了一幅有关20世纪最末十年中国的独一无二而又细致入微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