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跟山过不去
在英国生活 20 年后,比尔·布莱森回到美国 …… 这美国跟 20 年前的还是一个美国?布莱森心存疑惑。一个大胆设想就此生成 —— 偏跟山过不去 —— 布莱森决心徒步穿越位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阿巴拉 契亚小道,借以重新打量久违的美国。 重峦叠嶂间的阿巴拉契亚小道是全球最长山间小路。对极富冒险探索精神、极富暴走经验的职业探 险者而言,穿越阿巴拉契亚小道也是一件极为冒险和艰难的事情。而布莱森决定放弃所有交通工具、只 靠着两条腿穿越超过 3000 公里阿巴拉契亚更属惊人决定。 当布莱森一行在沉睡中被惊醒,他们发现营帐外有只熊正对他们虎视眈眈,其时他们全部防身武器只剩一把 小刀和指甲刀……他们该如何面对? -
在鲸腹中
乔治•奥威尔除了小说创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书评家。本书是奥威尔的文学评论集,收录了著名的《我为什么写作》《一个书评家的自白》等及关于亨利•米勒、莎士比亚、吉卜林、马克•吐温、甘地、丘吉尔等作家、作品的评论。奥威尔的文学评论行文流畅、观点独特犀利,他因此被誉为文体作家。 -
书之孽
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读书随笔集,收入劳伦斯论美国作家作品的杰作《美国经典文学研究》,以及劳伦斯论其他作家作品和自己的书的经典之作。这些随笔力透纸背,个性化十足,其中的《美国经典文学研究》更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中少有的杰作之一”,“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亦是对文学批评的永久贡献,本身就是一部血运旺盛的文学作品”。 -
伊利亚随笔
兰姆的散文早已成为经典。这经典中都写了些什么呢?什么都写,涉及人生与社会的各个方面:读书、论画、说牌、叙旧、怀古、言情、修传、拾轶……总之,社会百般无所不谈。但其精彩还不在其题材和内容,而在他在这些题材和内容里发掘了赋予了新的意义。他作品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高度个性化的吐属中包含了众多不同的声音,清浅通俗的表达中伴随着凝重文雅的情调,亲切易解的文句中而兼具着古香古色的气氛,日常现实的题材中凝聚着传统与文化的积淀,民俗与历史的联想,诗情与画意的沾润,因而比一般文人笔下的东西丰富得多,具有了多方面的广阔与厚度。本文是一件多彩衣,一具百宝箱,一座众生相的活画廓和一部最迷人心魂的有趣的散文集。 -
亲吻与诉说
偌大的伦敦城,他和她,本来只是两个渺小得几乎没有可能相交的点。他突发奇想,想白描一个偶然邂逅的普通女子的人生,完成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她渴望倾诉,愿意成人之美,任他拿一枚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洞察自己的悲欢。原来,再琐碎的生活里也有惊心动魄,再激烈的情感到头来也只会愈嚼愈淡。凡人传记?爱情故事?人生漫谈? 读阿兰•德波顿的小说《亲吻与诉说》,总是匪夷所思地被他触到了痒穴和痛处,眼前却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 如约翰生博士所言,德波顿是那种可以为扫帚作传的作家,在他的笔下,扫帚也是活的。 ——《观察家》 通过其独具魅力的写作艺术,德波顿探索了人类由于无法相互理解而产生的悲喜剧,让我们对自己不再那么陌生。——《星期日泰晤士报》 -
伦敦夜行记
《伦敦夜行记》8 篇短文均出自《家常话》 和《非商务旅客》。这些短文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地展现了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的斑驳万象:夜幕下伦敦城中的罪恶与堕落、充满冒险的发财梦、浮躁的下层民众、庞大的海军工业、贫困的伦敦东区、恶劣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诈伪的彩票店、狂热的彩民、铺张的葬仪……不一而足。 在《伦敦夜行记》中,查尔斯•狄更斯从一个失眠症患者的视角刻画了他的时代。为了治愈病症,他决定在午夜时分漫步伦敦,于是发现了大街小巷里的众多流浪汉、醉客和罪行。在其他篇章中,狄更斯还以一个在伦敦城中迷路的小孩的口吻,描述了那个时代:从改装的烟草店到红木办公家具店,各式店铺勃兴的气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