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撒不爱我
记者是永远的反对派! “我”是记者,“凯撒”即强权。作者咬住不放的,是权力与媒体的恒久博弈。 王健壮是记者,是编辑,是文人,是政论家,但是他同时如白荷出水,高高地在风中招摇一种稀有的价值标准。《凯撒不爱我》是五十二个自由派新闻人的故事,是五十二个与当权派、与扭曲的社会风气唱反调的传奇。作者高擎“自由主义”、“新闻专业主义”两面旗帜,竖标杆,挽狂澜。从“扒粪运动”到“最危险的总编辑”,近百年的新闻史,一路缕过来。书中的主角是调查记者、专栏作家、主播、总编辑、总主笔,他们曾经揭举无数弊案,曾经力抗麦卡锡的白色恐怖,也曾在“911”后的保守风气中坚守自由主义;有的终究晚节不保,有的则以职业生命做赌注,坚持新闻的理想。阅读此书,令我们感叹新闻还是有标准的,而前面正有如此多的典范。 也许就是因为对台湾媒体的集体不为,或者对“张季鸾精神”(秉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如烟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感慨甚至有些恐慌吧,所以我才转向美国的媒体,想从美国新闻界的历史与现实里,去寻找像张季鸾与《大公报》那样的记者、那样的报老板以及那样的媒体,目的既是为了替我的沮丧挫折寻求慰藉,也是为了替我的虚无麻木寻找刺激。没想到这个自私的动机,这段自我治疗的旅程,最后却写成了一本书。 ──王健壮 -
底线
1981年,泰晤士报业公司陷入困境,被迫出售。由于担心未来的所有者威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观点的自由表达”,英国议会设立了法律担保,限制所有者权力。 默多克收购报纸一年后,担忧成为现实。默氏绕开担保,借商业运营之名,控制新闻采编,左右政论立场。报纸珍视的内部独立性遭到腐蚀。 本书作者回顾了这桩报业史上极富争议的并购案,讲出在默多克手下出任主编的种种内情,真实呈现了巨变时刻的媒介业态。审查限制、劳资纠纷、技术换代带来了外部压力;更深远的问题,正埋藏在新闻观念本身的嬗变当中。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泰晤士报》主编亲述事件真相,真实呈现民主体制下的公正与舆论操纵。 “只要金钱与媒体加深一天联系,言论自由就会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方式失去一点。”传统新闻业沉浮起落的余绪,也是衡量政治、经济与媒体关系的标尺。 ★ 英伦现实版《新闻编辑室》,一份伟大日报编辑的生动写照 再现报社诸君,在各种新闻报道和调查性活动中大显身手,推动公众参与和社会改革,“英国人民靠阅读《泰晤士报》参加对自己国家的管理”。 ★ 从《华盛顿邮报》并购案反观历史 巨变时刻的报业旧事,也是照出新闻现实之镜。由2013年《华盛顿邮报》并购案,再念默多克时代《泰晤士报》的罪与罚,回响深远。 ★《芝加哥论坛报》:“无与伦比的作品。一部伟大日报编辑的生动写照。”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杰出的作品……所有旨在考量英国民主根基的深度人士的必备读物。” ★《伦敦书评》:“令人信服的作品,美妙的阅读之旅。非常风趣幽默……同时又集新闻报道、精妙故事和编辑工作于一体……哈罗德·埃文斯对英国出版自由的贡献远胜于我们的首相。” ★《文学评论》:“有关新闻业行为与道义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时也是一本著述单份报纸特定历史事件的最优作品。” ★《新共和》杂志:“涉及鲁珀特·默多克的作品颇多,不过大多是管中窥豹……与此不同的是,《底线》的作者,是一位曾经和默多克有过生死博弈的记者。” ★《时代杂志》:“身处英国新闻业之巅,弥足珍贵的生活写照:赴宴唐宁街10号,拜会白金汉宫,创下英格兰报刊日发行量的纪录。” ★《星期日泰晤士报》:“埃文斯的故事一定让所有熟谙报业的人士惊讶不已……他是一位勇敢、老到的编辑。他只身战斗……真是一本让人着迷的书。” ★亚瑟·施莱辛格二世:“引人入胜……既是一本描写新闻出版业经历国际媒体巨头时代阵痛的佳作,又是一册不可多得的有趣故事集。” ★《纽约时报书评》:“一本生动记述了埃文斯先生的胜利与失败的书……引人入胜又极具警示意味。” ★《新社会》:“辛辣的行文,逸事体写作又兼顾权威性……佐以充满诡计、背叛、怨恨和阴谋的故事。”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关于英伦报业顶峰的野心、阴谋和背叛的故事。充满了辛辣的漫谈和尖酸的人物刻画。” -
美国报人
该书讲述了九位美国报人的传奇故事和卓越人生,描绘出美国百多年来新闻业的兴衰历程。 -
华尔街日报之战
1.《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全球商业经典》总编辑何力、《财经》杂志执行主编何刚、财新传媒主编王烁、股神巴菲特联袂推荐。 2.《华尔街日报之战》一经出版,即获得了众多知名媒体的好评,包括《纽约时报书评》、《出版人周刊》、《华盛顿邮报》等。 3.作者萨拉•埃利森为《华尔街日报》前资深记者,并曾负责报道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一事,经历了收购的全过程并深谙细节。 4.《华尔街日报之战》作者萨拉•埃利森以手术刀般犀利的笔调为我们抽丝剥茧,揭破收购《华尔街日报》的商业大战内幕,为商业人士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华尔街日报之战》作者萨拉•埃利森是《华尔街日报》前资深记者,她以手术刀般犀利的笔调为我们揭示了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的商业大战内幕。 一份全世界最强大国家最强大的商业报纸,两大家族,商业权力,命悬一线的财富,并购,分裂与背叛…… 《华尔街日报之战》讲述了媒体巨头默多克击垮班克罗夫特家族,收购道琼斯公司和《华尔街日报》的真实故事。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从道琼斯所有者班克罗夫特家族成员之间无穷无尽的自相残杀以及最后毫无骨气地与默多克达成交易,到被驱逐的《华尔街日报》编辑所获得的令人咋舌的遣散费,无所不包。 《华尔街日报之战》作者莎拉•艾莉森作为资深记者,以手术刀般犀利的笔调为我们抽丝剥茧,揭破收购《华尔街日报》的商业大战内幕,为商业人士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
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
马季、文兴宇、唐德刚、萨缪尔•亨廷顿、罗京、范用 臼井仪人、王世襄、埃里克•侯麦、柏杨、萨马兰奇 ——《南方人物周刊》“逝者”专栏首度结集 有的人走了/或许带不走一个时代/但却带走了我们的一部分生命 他们的命运 也正是你可能的命运 本书是《南方人物周刊》“逝者”专栏历年精品的结集。这个栏目从《南方人物周刊》创刊就有——因为编者认定逝者也是人物中的一类。这些文章除了对公众人物的怀念,更多是普通人对生命中已经消逝的人的追忆。这些人中,有写作者极为亲近的家人、交往多年的朋友,也有关系平淡的过客,甚至偶遇的陌生人。 他们试图接近一个人的死亡,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一个人曾经活过的消息。 -
出版人
著名历史学家艾伦•布林克利为我们深刻地再现了一幅亨利•卢斯(Henry Luce)——堪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出版人——的画像。 作为《时代周刊》、《财富》和《生活》杂志的创立者,卢斯改变了人们消费新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出生于传教士家庭的亨利•卢斯在中国农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然而在霍奇基斯和耶鲁,他得以一睹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权力场。在巴尔的摩一家报纸任职期间,他和布里顿•哈登设想了《时代周刊》的理念——一份“新闻杂志”,以日益忙碌的中产阶级乐见的方式浓缩当周的新闻事件。1923年他们创办了《时代周刊》,年轻的卢斯很快成为了出版大亨。1936年,在这份杂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而哈登却英年早逝之后,卢斯创立了《生活》杂志,数百万人迅速成为该杂志的订阅者。 布林克利向我们展示了卢斯是如何在短短十年之内彻底再造了杂志行业。《生活》杂志的吸引力似乎超越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差异。卢斯本人在新闻界的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及。1940年代初,他已将旗下杂志作为舆论平台,主张美国介入不断升级的国际危机之中去,在这过程中“二战”一词也变得广为人知。尽管卢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幸福似乎与他无缘。他与克莱尔——美艳动人的剧作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的第二次婚姻可谓一团糟。晚年的卢斯孤独而又清寂,时不时的陷入阴谋论,家庭危情更让他心力憔悴。 《出版人》一书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美国故事,一个关于功成名就的故事,然而这本书绝没有忽视这些成就背后公众和个人所付出的代价,正是这些付出才成就了传奇。 对《出版人》的赞誉 布林克利卓越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使这本传记超越了一个人生的故事,这本书堪称一部现代政治史。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布林克利无畏的对卢斯的最重要的成就进行了优美的和深刻的评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布林克利用严谨公正的、令人信服的细节描绘了卢斯的传奇故事并为卢斯巨大的雄心和厌人的弱点增添了淡淡的忧伤。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我们非常幸运,能看到这本值得纪念的和权威的卢斯传记的面世,这是已经出版的关于美国新闻工作者的最好的传记。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ton Post) 布林克利具有写作传记得天赋,他能使已经被历史模糊和平面化的人物再次生动……卢斯对外界的不安全感,对权力人物的盲目靠近,以及对家庭的背叛,这本书都作了公正的描述,这是对真实人性的描述。他对卢斯创办的杂志,尤其是《时代周刊》和《生活》,在一个艰难的国家成长为世界政治版图中的主导性力量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高度赞扬。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