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无之境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作为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
传习录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传习录》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
传习录全译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 -
王阳明全集
-
王守仁评传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本书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了王守仁思想的各个侧面,肯定了他在思想史上的积极作用。作者又对王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分化、衰落和影响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王学盛衰的原因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本书语言通畅易懂,说理深入浅出,所引资料丰富翔实,为作者近年的一部力作。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王守仁的生平经历 一、诗书家世 二、少年志趣 三、学海求宗 四、龙场悟道 五、两都讲学 六、巡抚南赣 七、擒获叛藩 八、居越讲学 九、起征思田 十、身后际遇 第二章 王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救治当世学术流弊的需要 二、屡经坎坷的痛苦体悟 三、王学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王学与孟学 (二)王学与陆学 (三)王学与禅宗 四、王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章 人生论 一、人生真谛 二、不计毁誉 三、为善最乐 四、超俗即俗 五、出处之道 六、生死之道 七、狂者胸次 第四章 修身论 一、存天理去人欲 二、求仁 三、无我 四、修孝 五、立诚 六、去傲 七、改过 八、内圣外王 第五章 立政论 一、民为邦本 二、正君国定 三、为政以德 四、勤政守职 五、因时致治 六、任贤使能 七、民族自治 八、大同理想 第六章 兵略论 一、用兵以安民为本 二、兵以粮饷为先 三、御外必先治内 四、起用民兵 五、便宜行事 六、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七、行法以振威 八、将才素质 九、用兵谋略 (一)速决速胜 (二)攻敌攻心 (三)使用反间 (四)兵不厌诈 (五)利用形势 第七章 教学论 一、教论 (一)教以明伦 (二)童蒙教育 (三)家庭教育 (四)学校教育 (五)社会教育 (六)教育方法 二、学论 (一)学为圣人 (二)学以明心 (三)学贵自得 (四)学要专精 (五)学必立志 (六)师友之道 第八章 知行合一论 一、立言宗旨 二、知行本体 三、知行相即 四、知行并进 五、几种批评意见 第九章 致良知论 一、良知说 (一)良知的特征 (二)良知即天理 (三)良知是准则 (四)良知是主宰 (五)良知是至善 (六)良知是睿智 (七)良知即自觉 (八)良知是自信 二、致良知论 (一)致的涵义 (二)惟精与惟一合 (三)下学与上达合一 (四)博文与约礼合 (五)格物与诚意合一 (六)穷理与居敬合一 (七)明善与诚身合一 (八)亲民与明明德合一 (九)事上磨练与不动心合一 (十)道问学与尊德性合一 三、致良知与《大学》古本 四、儒佛之辨 第十章 心本体论 一、心为天地之主 二、心即理 三、心外无物 四、心无动静 五、心有体用 六、“朱子晚年定论”说 第十一章 王门四句教 一、天泉证道 二、四句教首句释义 三、四句教后三句释义 四、四句教的逻辑结构 第十二章 王学的分化衰落和影响 一、王学的分化 (一)浙中王门 (二)江右王门 (三)泰州学派 二、王学的衰落 (一)顾宪成高景逸对王学的批评 (二)张杨园对王学的排击 (三)陆稼书对王学的辩驳 (四)张武承对王学的质疑 (五)诸儒对王学的批判 (六)王学衰落的原因 三、王学在后世的影响 (一)在近代国内的影响 (二)在国外的影响 索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 守仁父亲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年号海日翁,因常读书于家乡龙泉山,学者称龙山先生。据说王华自小机敏有加,刚学话时,槐里授以诗歌,经耳就能成诵。稍长,读书过目不忘。弱冠,即为故家世族聘为子弟师。当时提学松江张时敏考校余姚士人,以王华和谢迁为首。后浙江方伯祈阳宁良要张时敏为其子推荐塾师,张就把王华推荐了去,宁良延至家,居梅庄别墅。湖湘之士闻风而来,从学者数十人,前后三年才归越。 王氏家族的发达,始于王华。守仁说:“吾宗江左以来,世不乏贤,自吾祖竹轩府君以上,凡积德累仁者数世,而始发于吾父龙山先生。”王华于成化辛丑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元年,与修《宪宗实录》,充经筵官。丙辰,命为孝宗的日讲官,赐金带四品级。据说,王华“讲筵音吐明畅,词多切直,每以勤圣学,戒逸豫,亲仁贤,远邪佞”规劝孝宗。当时内侍李广得到宠幸,王华与讲官数人在文华殿讲《大学衍义》,至唐李辅国与张后表里用事一节,诸讲官讳而不敢言,独王华诵说朗然,讽谏明切,以至左右闻者皆缩头吐舌。王华以此得到孝宗的赏识。壬戌(1502年)迁翰林院学士,与编《大明会典》、《通鉴纂要》等书。六月,以其政绩,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等官。武宗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权,守仁时为兵部主事,上疏得罪刘瑾,王华受到牵连,于正德二年出为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即被勒令致仕。 据记载,王华为人仁恕坦直,平生无矫言伪行,对人无尊卑贵贱,相待如一,凡谈笑言议,皆由衷而发。人有片善,就称不绝口。有急难来相求的,则极力帮助救济。而对别人的过恶,则直言规劝,不肯护短。又性至孝,对父竹轩公及母岑太夫人,色爱之养,无所不周。岑氏百岁时,王华亦年逾七十,却朝夕如童子侍奉左右,未尝懈怠。岑氏殁,王华以高年犹寝苫蔬食,哀毁逾节。及葬,跣足随号,行数十里,以致染疾,卧床逾年。王华的这些高行,很得社会舆论的好评。王华又能诗善文,主张为文辞达而已,不事雕刻。所著有《龙山稿》、《坦南草堂稿》、《礼经大义》、《杂录》、《进讲余抄》等,共46卷。 王华的为人行事,对守仁的教育和影响很大。守仁从小即由王华进行启蒙教育。守仁11岁,王华供职京师,又携他同往,守仁直至17岁归越至洪都迎娶夫人诸氏止,皆生活在王华身边。弘治三年,王华以外艰归越,又命从弟王冕、王阶及妹婿牧,相与守仁讲析经义。正是王华的这种教诲,铸成了守仁的儒者性格。P4-5 -
《传习录》精读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之“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中国哲学史上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儒家经典著作。 本书是关于《传习录》的精细解读,作者舍弃逐条逐句的解读方式,主张明义理与通训诂并重,并择其要点、循其脉络、扣紧义理。全书引经据典、论述严密、考据与义理并举,从阳明思想遍历的轨迹、阳明心学的确立、格物学说的重释、知行合一的意义、良知学说的提出等方面,呈现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本体工夫”等为架构的思想体系及其意义,为世人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和理解“阳明心学”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帮助,是研究王阳明思想的力作。 本书是带有专著性质的研习哲学经典的导读性著作,通过批判性的阅读——真正的“对话”——导引读者思想之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