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孙龙子译注
《公孙龙子译注》作者对《公孙龙子》的句读作了深入的研究,对全书文义提出了许多新的解释,并对《墨经》中相关的文字也提出了新的解释。由于这些解释都是对原著字斟句酌反复辨证而得出的,大体能以语句的合理性为基础,揭示出平实的逻辑思维,可说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公孙龙子译注》为中华书局“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之一种。 -
张舜徽集: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造诣精深,留下大量论著。他在《八十自叙》中总结说:“余之治学,始慕干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韦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爰集录治小学所得者,为《说文解字约注》;集录治经学所得者,为《郑学丛着》;集录治周秦诸子所得者,为《周秦道论发微》、《周秦政论类要》;集录治文集笔记所得者,为《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而乎生精力所萃,尤在治史。匡正旧书,则于《史通》、《文史通义》皆有《平议》;赳立新体,则晚年尝独撰《中华人民通史》,以诱启初学。至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平生致力于斯,所造亦广。若《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汉书艺文志释例》、《四库提要叙讲疏》诸种,固已拥彗前驱,导夫先路。”此仅为就其平生著述中较费心力者而言,已足以彰显先生对学术界的重大贡献。他的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公认的国学大师,更是华中师范大学不可多得的代表性学者。 -
金克木散文选集
金克木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散文作家,进入80年代以来,其散文随笔的创作达到高潮。本书收他的散文、读书札记和文化随笔40篇。 金克木的散文学理丰厚,视野开阔,沉稳厚重而不失机敏谐趣,是学者与诗人完满的融合。 -
大声的自由
香港明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集散地,在知识份子中影响极大,大陆没有公开发行。1966年,金庸先生在香港创办《明报月刊》之后,刊物的历届主编均为华语文学界的大师,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他们将刊物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打造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本书是王蒙、余秋雨、莫言、二月河、王安忆 、董桥、李欧梵七位文学名家从未在大陆发表过的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文学和生活,对于兴趣爱好和所处环境,对于创作的原则和方向,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中国古名家言
《中国古名家言(精)》内容简介:一九四四年夏,甫放暑假,一日,先君子文通公谓余曰:“吾老友伍非百先生办西山书院于南充,伍先生学问渊博,尤精先秦名辩之学,李源澄已前去襄助,汝可前往就读。”余曰诺。盖父最钟爱余,余亦素不违父命。不数日,适有乡邻去果《南充》,遂相伴同往。时蓉果间已有公路,然路面劣,且无定期班车,逾二日乃至。西山去果城约十里,无公路,遂雇肩舆往。山高约百余米,书院所在,未及半山,原为天主教修道院,除经堂院外,有屋数椽,其较大者二幢,皆二层楼阁,高者倚坡横列,低者竖置,二楼呈品字,有房十余间,旧为外国传教士往来住所,现因“一战”爆发,传教士多已撤走,所留三五神父、修士,皆住经堂院内,余房闲置,伍师因租以办学。四周颇多竹木花草,山麓一湾流水可以濯足,近处无他农户,亦无鸡犬之扰,颇清静幽雅,实为读书修道佳处。 -
先典新识
本书收录了“中智杯”上海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过往举办的17场优质讲座活动与12位学人荐书内容。其中,收录的讲座主讲人包括: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潘宗光老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国荣老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老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原系主任谢遐龄老师等;收录的“长辈荐书”荐书人包括: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陈淳老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老师、著名旅德摄影艺术家王小慧老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审徐文堪老师等。 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解放日报》总编辑、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的丁锡满老师为本书作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