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夸大的使命
企业家可能是当今中国最尴尬的一个群体。他们一方面被视为“国家英雄”和“财富榜样”,另一方面则遭遇“原罪”的质问。他们一方面是最强势的阶层,最被羡慕和最受欢迎,甚至被赋予秩序重装的责任,另一方面,却又被仇视和边缘化。他们为什么会陷入一个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都如此紊乱的处境? 吴晓波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多年服务于新华社,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从事企业发展谋略研究。已出 -
你为什么不骚扰我
鲁迅先生是白话文以来最好的杂文家,他老人家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用小匕首刺人,所以留到今天的照片里,他都是很严肃的样子,偶尔有一两张开怀大笑的,却也总是透出很苍茫的忧郁来。 全中国的杂文家,都拿鲁迅先生作偶像。所以写起文章都忧国忧民的很。 东方的知识分子似乎都有这种“忧郁的情结”。有青年人曾经问苏联时代的一位伟大导演,名字我忘了,好像拍过很著名的电影,“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伟大的导演?”那老头说,“你只欠一场牢狱之灾。” 我不是一个杂文家,我也不想等待一场牢狱之灾,但我生来只会写文章谋生。所以,我平时写一些“一本假正经”的财经方面的文章和书,偶尔手痒痒了,就编出一个叫“吴先生”的人物,然后让他四处招摇、碰壁、惹事生非。这个人的故事编得多了,就成一个虚拟的小社会,他有了太太,有了女儿,有了邻居、表妹和同事,他每天与时俱进,生命不息,搞怪不止,连滚带爬的好多年下来,事迹居然也蔚为大观了。于是,有了这本书。 这里要说明一下,“吴先生”跟“吴晓波”没有多大关系,他们之所以同一个姓,是纯属巧合。不过,他们说到底都是喜欢自作聪明的平凡人,这一点,全中国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
《大败局》十周年套装纪念版
《〈大败局〉十周年套装纪念版》包括《大败局1》、《大败局2》两册,以下是这两本书的内容简介: 《大败局1》 中有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本书解读十大著名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原因:标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数十亿资产的企业为何这般脆弱?“青年近卫军”为何如此短命?狂热的激情是怎样成为祸根的?中国“第一品牌”是怎样砸掉的?中国网络经济的原罪是什么?暴利到底给企业留下了什么?“多元化”的陷阱有多深?企业家离政治该有多近?是一本放在手上另人发烫的书! 一个个国内著名得很著名得很——我真不知该如何描绘它们的著名 突然在它们“花样年华”的日子里突然灰飞烟灭,突然无声无息的倒下了! 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突然的枯萎所给人们的震撼。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无数的机会令人心动, 一个伟大品牌往往在一瞬间便打造而成; 这也是一个冒险的年代,未知的的风险又令每一个人不寒而畏。 《大败局2》 所记录的败局均发生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将它们与《大败局》中的失败案例合在一起来阅读,你将可以看到过去10年里发生在中国商业界的众多兴衰往事。出现在本书中的企业家,都是他们那一代人中的不世豪杰。跟《大败局》中的众多草莽人物相比,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区别是,他们中的不少人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他们中有教授(宋如华)、发明家(顾雏军)、博士(仰融)、军医(赵新先)、作家(吕梁)以及哈佛商学院总裁班学员(孙宏斌)等等。他们也并非对风险毫不在意,如托普的宋如华在创业之初就曾经专门拜访落难中的牟其中和史玉柱,向他们当面讨教失败教训。甚至在公司规范化经营及战略设计上,这些公司也与当年《大败局》中的企业不可同日而语。华晨、德隆、三九及健力宝等公司都曾经重金聘请全球最优秀的咨询公司为其服务,德隆的唐万新甚至还有一个拥有150名研究员的战略研究部门。 在《大败局Ⅱ》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工程师+赌徒”的商业人格模式。他们往往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在某些领域有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赋,同时更有着不可遏制的豪情赌性,敢于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倾命一搏。 这是企业家职业中最惊心动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败者落地狱,其微妙控制完全取决于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因素。 -
首富
-
吴敬琏传
2010年的1月,经济学家吴敬琏将迎来八十岁的寿诞。对于这位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八十年是一个与自己的国家图强求富、蹒跚前行的八十年。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吴敬琏对这个转型国家的贡献,除了改革思路上的创新外,还在于他那份独立思考、直言不讳的知识分子风骨。书中,吴敬琏缓缓叙述,吴晓波奋笔记述,历史如跛足的行者,不动声色地姗姗走近,又姗姗走远,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在回忆者与记录者之间穿梭,如画卷展开。 目录 缘起 这个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 第一部分 改良家族 第一章 改良主义的基因 第二章 弱不经风的激进少年 第三章 学经济的年轻人 第四章 新星与“批孙” 第五章 劳改队生活 第六章 顾准之死 第二部分 思想突围 第七章 突破口:按劳分配 第八章:改革派内部的论战 第九章 东欧来的经验 第十章 最后的孙冶方 第十一章 耶鲁求道 第十二章 为“商品经济”正名 第三部分 护旗的人 第十三章 巴山轮会议 第十四章 单项推进还是整体配套 第十五章 “闯关”失败 第十六章 “吴市场”的由来 .第十七章 触破窗户纸的人 第四部分 经国济世(1993-1998年) 第十八章 从增量改革到整体改革 第十九章 是非分税制 第二十章 “试了再错,错了再试” 第二十一章 放小与抓大 第二十二章 在风暴中逆势飞扬 第二十三章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 第五部分 声望巅峰(2000-2003年) 第二十四章 对泡沫的预言与攻击 第二十五章 “一言毁市” 第二十六章 法制还是法治 第六部分 孤独战士(2004-2010年) 第二十七章 工业化道路之争 第二十八章 “主流经济学家” 第二十九章 中国的改革会好吗? 第三十章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 后记 附录 吴敬琏年表 (本书介绍来源:凤凰网财经) -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
本书是《激荡三十年》修订版。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作者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