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nara's Kama Sutra
-
吉米·科瑞根
“你看完这本书大致需要五小时,约莫等于我和我的父亲曾经相处时间的总和。”——克里斯·韦尔 这是一本经典的成人绘本,也可称为“图像小说”。英国《卫报》“第一本书奖”自设立起,该书是迄今唯一获奖的绘本作品。 女作家莎娣·史密斯在获奖结果公布前就认定《吉米·科瑞根》为其心目中的不二之选:“克里斯·韦尔应该马上当选——我根本不在乎名单上还有哪些人入围。 作者克里斯·韦尔的父亲在失踪三十年后,忽然以几通电话和一顿令人坐立 难安的晚餐出现在他面前。但当两人还没机会再见面之前,他父亲便死于心脏病发。这段充满失落寂寞、难堪痛苦,以及措手不及的经历,累积沉淀在克里斯·韦尔的心中,于是他以极端自制、干净且缜密的手法绘图,将小小的人物埋在小小的画格中。 《吉米·科瑞根》的故事分成两条主线,其一的主角是由单亲妈妈抚养长大的吉米·科瑞根,三十六岁,生活在1980年代,不擅交际、个性畏缩;某天他收到一封短信,寄件人自称是他未曾谋面的父亲,以一种故作轻松的语调邀他一起过感恩节假期,随信还附上一张机票——去,还是不去?吉米开始左思右想,还生出许多天马行空的幻象。另一条主线则发生在1890年代,当时吉米的祖父詹姆斯还是个九岁的孩子,住在正要举办世界博览会的芝加哥,母亲已经在生产的时候过世,而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则似乎正要发生变化。 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缜密绘图让你每次从头读起,仍能发现很多震撼人心的细节。从1993年开始,《吉米·科瑞根》在韦尔自创的美国地下漫画刊物The ACME Novelty Library上连载五年,2000年在美国出版后可谓佳评如潮,让各界人士眼睛一亮、赞不绝口。女作家莎娣·史密斯在获奖结果公布前就认定《吉米·科瑞根》为其心目中的不二之选:“克里斯·韦尔应该马上当选——我根本不在乎名单上还有哪些人入围。 -
画的秘密
荣获瑞士谢尔漫画节最佳作品奖 欧洲漫画界最具实验性的概念型奇才、两届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奖项得主马克-安托万·马修情感悬疑之作 堪比卡夫卡的诡异荒诞,兼具大卫·林奇的超现实主义 ................... ※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友情的疗伤图像小说,直击人内心最为隐秘的情感。 一部追寻艺术的纸上悬疑电影,揭示命运宇宙中奇诡的真相。 ★ 《画的秘密》荣获欧洲第二大漫画节“瑞士谢尔漫画节最佳作品奖”。 作者曾两度夺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重要奖项。 ★ 《画的秘密》是一部罕见的、结合了拼贴、镜像、3D等叙事手法的实验型漫画作品。作者巧妙地调度光线、纬度、时间、记忆,在一个悬念重重又温情治愈的故事中,注入了一个有关命运的哲学议题。 ★ 马克-安托万·马修是欧洲漫画界最具实验性的概念型奇才,作品布局严谨、线条极简,用色冷静,画风独树一帜。作者擅于营造硕大的叙事迷宫,挑战读者的逻辑和情感,被业界称之为漫画界的卡夫卡和大卫·林奇。 ................... ※内容简介※ 挚友爱德华去世了,遗赠给埃米尔一幅画。朋友用智力和情感铸就的画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冰山一角,是一个字谜、一个玩笑,一个通往另一片天地的入口…… 画面越深远的地方,微妙的细节就越多,连显微镜也不足以展现其中所有的东西。埃米尔倾尽余生追随画的秘密,将其中的细节复制、放大、临摹、解读。那些在时间流逝中渐渐显现的痕迹,正在悄悄揭开这个令人难以置信且充满诗意的谜底…… ...................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充满诗意的作品,从头到尾都渗透着强有力的文学思想。故事氛围很容易让人想起冯索瓦·史奇顿 (François Schuiten) 和贝涅·彼特 (Benoît Peeters) 创作的迷宫般的世界。墨线画风完美无缺,原创剧本引人入胜。 ——BDTHEQUE漫画图书馆评论网 《画的秘密》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它让读者跟随着爱德华的脚步进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作者绝妙又熟练地使用了黑白风格和光影的技巧,让这本漫画充满了让人惊叹的梦幻感。 ——法国亚马逊读者评论 -
蝙蝠侠:缄默
史上最绚丽蝙蝠侠漫画,罗宾、蝙蝠女、猫女、小丑、双面人、忍者大师父女、稻草人谜语人鳄鱼人等悉数登场!不论是新老蝙蝠侠爱好者都同样喜爱的经典佳作,由金牌编剧杰夫•洛布(《蝙蝠侠:漫长的圣诞节》《超人:四季奇谈》等)与以画风华丽著称的吉姆•李联手呈现。 哥谭染上了犯罪的时疫,蝙蝠侠所有的敌人都露了面,要将他的生活搅成一片骚乱。但他们几乎不知道,自己正被恶棍“缄默”玩弄于股掌之中,在他精心设计的游戏中,充当报复布鲁斯•韦恩的棋子。他们将蝙蝠侠推过了临界点,他必须赶在无法挽回前,使用全世界最杰出的探案技巧揭破这个神秘的幕后 黑手的真实身份。 -
波麗娜
2012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評審大獎(LE GRAND PRIX DE LA CRITIQUE)作品 《波麗娜》 「希望讀者的眼睛能跟著情節順暢地走,從頭到尾,完全沉浸在故事的節奏裡, 最好忘了自己正在看一本書。」 一部動人的紙上電影.圖像小說~獻給大人的圖畫饗宴 一位天生的舞蹈家,與她默默無名的啟蒙老師,共譜一段關於追求極致藝術與面對人生抉擇的動人舞碼。 波麗娜是一個俄羅斯的女孩,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舞蹈天分。六歲時,她順利進入了有名的「邦喬斯基」舞蹈學院,由邦喬斯基教授親自指導。邦喬斯基教授的教學非常嚴苛,但卻帶給波麗娜很深的啟發。波麗娜離開學院繼續進入劇院深造,但邦喬斯基的古典芭蕾教學方法已經深深影響了她的舞蹈風格,這也使波麗娜在劇院裡,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瓶頸。後來波麗娜為了與男友加入在旅行時認識的舞團,離開了劇院,也拒絕演出邦喬斯基用畢生心血編寫出的舞碼,但這卻造成了她感情生活的裂縫。她決定離開熟悉的一切,隻身前往柏林流浪。 孓然一身的波麗娜,在柏林的小酒館裡遇到了一個劇團,沒想到這竟成為了她舞蹈生涯裡的突破點。多年後,波麗娜在現代舞中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但她最想做的事,是回到故鄉,和忘年之交邦喬斯基教授再跳一段舞。 本書獻給喜歡歐漫的你,跳舞的你,畫圖的你,在人生路上面臨抉擇的你,與努力追夢的你。 【本書特色】 .法國鬼才漫畫新銳,巴斯提昂.維衛斯的得獎作品:2012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評審大獎(LE GRAND PRIX DE LA CRITIQUE)。 .畫風奔放,情節細膩,歐漫迷不可錯過的收藏佳品。 .畫面流暢動感,彷彿一部紙上電影。 「看完《波麗娜》這本描繪芭蕾舞者一生的故事繪本,我不只心弦被觸動……我整個人被撼動到瞬時無法言語!舞蹈與人生一樣,經常都要面對選擇,一旦選了就要自己承擔,結果好壞常常也不是一時之間可以論斷的。就像波麗娜的朋友威廉為了要幫她下決定時說的:『舞蹈是一門藝術,在其中既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流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伍錦濤 感動推薦 【關於本書】 關於「繪小說」(Graphic Novel)與《波麗娜》 Graphic Novel顧名思義是「圖像化的小說」,也就是情節架構如同一部小說,只是使用繪圖的方式來說故事的作品。由於這種漫畫形式源自歐洲國家,在台灣也有讀者稱它們作「歐漫」。與日本的「漫畫」Manka一樣,多以「分鏡」般的框框來繪製故事,並且利用「對話框」讓人物說話。 硬要區分兩者的不同,可以把漫畫想作「紙上的動畫」,而繪本小說想作是「紙上的電影」。 「繪本小說」這樣的創作形式在歐美已行之有年,取材類形也多到在書店可自成一區,基本上可說是以圖畫創作的一整個獨立的書市場。 隨著看影像長大的一代已經不再是孩子,繪本小說將會是他們在閱讀上的一種全新選項,帶給讀者不同於小說也不同於漫畫的閱讀體驗。 《波麗娜》的作者巴斯提昂.維衛斯說,他在創作時,感覺自己是在拍一部「窮電影」,不需什麼成本就讓一整部電影躍然紙上,而他也希望讀者在閱讀他的作品時,也可以流暢的像在觀賞電影一般。 -
Batman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故事里的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曾几何时,这句话在美国漫画里时常出现,基本都是作者YY未来故事,内容无非布鲁斯年老退居二线,罗宾或者他儿子继承衣钵,将蝙蝠派发扬光大……好吧,这不是武侠。就算有悲剧结局的,也是英勇献身这一类的伟大主题。米勒版的不一样。罗宾已死。50岁的蝙蝠侠已经于十年前挂袍。警察局长戈登即将被迫退休。罪恶之城——我是说高登市,街头的暴力犯罪变本加厉。 换言之,蝙蝠侠从前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他重出江湖。而他也唤醒了昔日的敌人,并被新任局长视为法外凶徒。究竟是罪犯的存在造就了蝙蝠侠,还是蝙蝠侠的存在带动了犯罪? 米勒违背了之前所有漫画中的教条。没有阴谋诡计,没有衣着鲜亮的坏蛋,也没有华而不实的“死亡陷阱”和小道具。犯罪的理由很简单:金钱、权力、或是单纯的变态。这里没有帅哥美女,没有正义英雄,没有华丽的战斗,只有一个无情的现实世界,和一个试图挑战体制的人。 这部作品里的蝙蝠侠不是英雄,而是一个反英雄。但他的行为——特别是他早已不复当年的巅峰状态,就连强壮的心脏也无法承受接连不断的战斗,却依然毫无惧色的面对各种追兵——却无法不带有英雄色彩。他拒绝接受“老兵不死,只是凋谢”的结果。 蝙蝠侠收服街头的小混混,形成一支新的帮派——很难说他们究竟是罪犯还是受害者。他同绿箭(之前在漫画中就一贯是左派立场)的合作,则更具政治色彩:忠实听命于总统,以求换得超人类的生存空间的超人,沦为了当局的忠犬;反倒是身为凡人的他们,打出了决不妥协的信号。即使代价是死亡。 书中不可避免的带着冷战的烙印。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弥漫在全书中。显然,当时米勒已经在反省大众媒体的影响,广泛采用“电视播报”这一形式,不仅为主题推波助澜,也传达各方的观感:既不同于“超人归来”的万众欢呼,也不同于X战警们受到的歧视和排挤,一个地下的执法者引来的是怀疑与争议。公众在电视上辩论不休,对他的行为有褒有贬。这种手法后来被许多人模仿。而布鲁斯父母被枪杀时珍珠掉落的那一组慢镜头,也被无数画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 本书成为了主流漫画的一座里程碑。它氢弹般的爆炸效应震动了整个产业,由此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蝙蝠女瘫痪,罗宾不久就被杀死;他和超人等其他英雄的关系,从前是好友,而接下来的作者们则遵循了米勒的脚步——他们必有一战。此后二十年的蝙蝠侠漫画,都因此定下了基调——黑暗、冷酷、孤僻、不择手段。 而这正是DKR最大的副作用。很多人对米勒的作品存在着误读,仅仅被他笔下那个黑暗的世界所震撼,却忘了他在黑暗中,同时还埋藏了一丝希望,以及对希望的追求。于是他们开始模仿所谓的“黑暗”路线,却只学得些皮毛。不是要孤僻么?便让人物命犯天煞孤星,众叛亲离;不是要冷酷么?便抹去他所有的人性,让他彻底的“爱无能”;至于黑暗——还没有人能模仿米勒的黑暗,连皮毛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