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章句集注
《四書章句集注》,本书为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文字洗练, 对《四书》训诂文字, 疏通文理, 注重义理阐发, 从整体上探求与把握儒学精义, 堪称解读《四书》的经典之作。此次整理以清嘉庆十六年吴县吴氏父子校刻本为底本, 用清康熙内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 -
论语集注
《论语集注》主要内容: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由他们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传世的《论语》、《孟子》二书,系孔子、孟子的言论辑录,是反映孔、孟思想的基本著作。到了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篇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而由他著述的《四书章句集注》,备受推崇,数百年中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必备教材,成为对所世有深远影响的儒家经典。 -
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代表性著作。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宋明理学中的“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即程颢与程颐)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被其弟子和后人汇编为《朱子语类》。而《四书集注》则是朱熹一生中下功夫最大的且影响也最为深远的著作。 《四书集注》又名《四书章句集注》,曾成为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教科书。其中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个部分。朱熹将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大学》通常被认为是曾参所作;而《中庸》则被认为是子思所作(该著被认为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因怕其年久失传,故而书授于孟子)。由此可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代表了从孔子经过曾参、子思而传于孟子的儒学道统。朱熹认为,孟子之后继此道统之“绝”的是二程。他在该集注中所作的注释是对二程等理学家的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挥。朱熹认为《四书》比《五经》要简单明了,更便于初学者,也更容易见效,是登儒学高堂的阶梯。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还阐述了其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等重要思想。 《四书集注》是一部集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和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为一身的重要的思想典籍。虽然其中有不少思想现在看来很不合时宜,但作为一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学的经典著作,其中也有不少的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故很值得一读。 -
朱熹的思维世界
-
朱熹年谱
朱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别号晦庵, 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 此书的初刻本是乾隆十七年白田章堂本,包括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录二卷。在流传过程中又产生了多种不同版本,主要有乾隆二十四年吴邑禹氏刊本、本库全书本、粤雅堂丛书本,长沙唐氏刊本、吴阊应氏刊本、崇文书局、浙江书局补刊本、武昌书局本以及丛书集成本等。 书后附录有关朱熹的传记资料、师承关系、著作目录及各种题跋等,以供参考。 -
论语
曾有一位海外华人回忆儿时父亲教他们兄弟姐妹读文言文,说,如果能不靠注解基本读通《聊斋》,文言阅读能力可算60分及格。如果能读《论语》,就有90分了。老先生的这个指标未必是权威,但说明了一个问题:《论语》中的字词问题不少,而且和历代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旧学堂的人,《论语》是必须熟背的,而后来的人读《论语》几乎都是半路出家,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区别:前人读《论语》、说《论语》和日常的构思、阅读是浑融无间的;对今人而言,很不幸,通读《论语》却是要“发愿”的,即便如愿完成,在个人的知识体系中也像是形成了一个“孤岛”,很难左右逢源。如此读书,想不功利也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一种前人少有的尝试:一部《论语》,附以最常见的朱注,为读者扫清基本的文字障碍(说实话,光是原文,今天大概只有专家级读者才能拿到90分);然后,根据原文的内容,我们附上历代文章诗词中相关的实际应用的例子。这种应用,有的是提炼,如第一章“学而时习之”的话被顾炎武行文时提炼为“盖自幼学时习之”;有的是直引,比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被《五灯会元》中的和尚用在了他的谈禅语境中;也有的是相关的趣事,如《世说新语》记载殷仲堪大白天和小妾躲在屋里,被桓玄讥笑之后他一边耍赖一边说“纵有此,岂不以贤贤易色也”;还有一些是比较有趣的相关考证或推论,多出自《困学纪闻》、《日知录》等学术著作。这些应用,就是前人对《论语》中的语句的运用。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读这些诗文的时候在相应的注解中找到“论语某篇”及相关的原文,而现在,这件事情倒过来做,以《论语》自身为纲,把前人以之为典源、语源的话附丽其后。这么做,希望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使读者,尤其是学生一族不要带着一种功利去读《论语》。《论语》是活泼泼的,《论语》的根须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今天读《论语》,如果只以能诠释字词或援引名句为目的,那读罢之时多半会生出一种茫然的情绪,未免太可惜了。 二是尝试一种解读方式。《论语》其书,由于其至尊的地位,前人解读过于精而钻,一字一句不得“圣人本义”不止;今人解读又常失之疏与野,常按自己的需要任意发挥和歪曲。其实,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很难证明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论语》中的字字句句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元素,正如常用词汇是语言的元素,我们习用词汇不都是一次一次听别人在各种语境中使用,然后才明白这个词该怎么用的吗?那前人用《论语》的词句说自己的话不也正是《论语》最生动、最准确的注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