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住手艺
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的手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还有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当今,日用品、工艺品琳琅满,但却没有了制作人留下的体温和感情……烧炭的、刮漆的、做丝柏树皮屋顶的、编簸箕的、编野葡萄蔓的、修木板屋顶的、织锻布的,还有建造宫殿的……这所有的手艺人,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这是著名学者对传统手艺人的14篇访谈;这是一本谈手艺的书,更是一本谈文化的书。在这些手艺人的叙述中,你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书中提出的问题不只是日本的,也是世界性的。传统的手艺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遭遇。 ◎本书被日本文部省推荐为对青少年有益之读物 ◎1996年曾被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桥本龙太郎选为工作之余好读的10佳书之一 ◎由于该书的出版以及作者四年多不懈的努力,在日本人们已开始重视这些一度处于消亡状态下的“手艺活”,对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京都手艺人
京都,世界首屈一指的手工艺之城 纷繁多彩的手艺,既象征人类文明的缩影,也是传统文化未来的指针 本书是一次经典策划。知名教授与专业团队多年寻访记录,终得宝贵实录。 本书囊括50种传统工艺,造访52位名匠,收录百余幅照片。 丰富详实的工序解读,深入手艺人的日常,探寻造物的魅力所在 “我想将京都拥有的这些精湛手艺介绍给年轻一代,让他们看到,人类原来能如此出色,前人能如此伟大。我想将这份触动传递下去。”——大野木启人(京都造形艺术大学副校长、教授) “京都的手艺人不留自己的履历,被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便已知足。各行各业的人们从事工作,也有留存后世的。所以我想留存下手艺人的这份矜持。虽然手艺人不留名,但是历经百年后,后世的人们能想到‘啊,当时还有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这就是手艺人的欣慰之处了。”——手艺人绫部之的自白 【内容简介】 京都作为邻国日本传统古都,保持着浓厚传统文化特色,被誉为“心灵故乡”。京都传承、融合并发展中国原初的艺术文化,是国人心中的向往之地和旅行日本的必到之所。 日本以“劳身”为荣,也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尊重匠人的文化。本书记录了五十种传统手工艺,为此走访了五十多位手艺人,其中有不少工艺濒临失传,受访匠人已是唯一的传承者。作者带我们亲临他们的工作现场,以丰富的图文诠释工艺流程,细腻地呈现在都市快节奏之下,手艺人如何用专注和手艺对抗机械时代的冰冷。 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记录,也是一次见证。从手艺人质朴的语言中,对工作的认真、对手艺的自豪、和倾注一生的匠人精神触动人心。同时,他们对传承的忧虑和失落,让人揪心,也更体现了这本书作为“记录”的珍贵价值,它让我们得以见证京都手工艺辉煌的过去,也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
一支掃把也能稱得上美? 一個陶碗為何如此溫暖人心? 民藝=民眾的工藝=生活器物,特有的溫潤質感總讓人打從心底感到美觀、安心,它們的共通點是實用耐用堪用,意即符合了柳宗悅所提倡的「用之美」。 本書精選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講述民藝運動的理論基礎,為「何謂民藝」做定調,歸納出美的定義及構成美的條件,釐清民藝與藝術在功能性、美的評判標準上之不同,影響此後近百年日本人的生活態度,也在無形中培養出日本民眾的美感意識,內化成無法計量的精神資產。現今正在台灣發酵的生活道具風潮可說是當年日本民藝運動的延伸。 民藝的精髓在於「用之美」三個字,解釋了我們追求這種美感的緣由: 器物之於人,不是只有消費性的、物質性的,還要透過「使用」才能看見美, 進而感受美所帶來的心靈撫慰、以及進到美的身後所代表的理想世界。 -
民艺四十年
《民艺四十年》一书是柳宗悦先生四十年民艺之路的沧海拾珍。他最早提出“民艺”概念,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并身体 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将自己毕生收集贡献于社会和民众。四十余年中,柳宗悦先生及其同仁走过了一个无比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没有这些渗透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对于民艺的尊重与珍惜,日本人今日的审美意识或许会有很大不同。 本书收录了17篇文章,内容涉及朝鲜光化门、日本大津绘、工艺社团和日本民艺馆的建立、“喜左卫门井户”茶碗、著名茶人千利休等,是对那个时代的民艺发展别开生面的记录。 -
留住手艺
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最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最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 “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盐野米松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