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影中的日本
本书辑录19世纪、20世纪,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洞察日本民族特性的四大文本。《菊与刀》,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1944年为战时政府决策撰写的内参;《武士道》,日本第一代留学生新渡户稻造1899年为日本民族之魂——武士道所作的出色辩护;《日本论》,戴季陶1928年纵论近代中日恩怨时对日本的洞察;《日本人》,民国军事理论家蒋百里1938年发表的抗日战略预言书。 -
中国人与日本人
-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修订版)
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与权力运作等。关系,不单是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国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样,关系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趋之如骛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关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压根儿就不知道或不懂社会学的人都能意识到:他的生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脉。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尤其对"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在中国官僚作风与技术的背后"及"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等几篇论文做了较大的改动;去掉了原书的最后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于2010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讲演记录《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则因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这几年的研究取向和思考理路。 -
中国人的性格
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在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中,通过列举不同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性格。史密斯以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诚实而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他为中国人归纳了20多种性格特征,有褒有贬,而且很容易看到一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如“一干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读者看中国人的性格,也就会有多种多样的中国人的性格。正是雅瑟·亨·史密斯的孜孜以求,他的著作就像一面镜子,引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和深深的思考:我们中国人到底具有怎样的性格。 -
天下与帝国
《天下与帝国:中美民族主体性比较研究》试图在全球化视野下对当代中美民族主体性建构进行比较研究,从历史演变、理论阐释和文本分析等方面具体深入地研究中美民族主体性在当代的差异和类同。对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进程给中美两国的民族意识和主体精神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和总结,提出文化交汇和民族建构的双重形态是认识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关系演变的一个重要坐标系。 民族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各个族群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共同形成的民族主要特性及民族自我意识。 它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传承和更新于民族国家特有的集体记忆和价值体系之中。 “天下观念”和“帝国意识”则体现了中美两国传统政治文化观念的核心特征,对于我们理解两国间的“竞争与交往关系”和双方在重建世界秩序时不同的战略思维方式,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李宇春,真帅!
李宇春是一个奇迹,她让数百万中国人的情感在2005年夏天幸福地崩溃。爱上李宇春,只需要1秒钟。 “玉米”不分年龄与性别,不分职业与地位。“玉米”对宇春没有崇拜,没有追捧,只有疼爱。小孩子把宇春当作姐姐疼爱,年轻人把宇春当作友人疼爱,老年人则把宇春当作孩子疼爱。所以,宇春已经成为大众自己“全民公投”的绝对偶像。一个作为朋友的偶像,一个作为亲人的偶像。“玉米”们对宇春的爱,真诚、简单、执着,让人感动。 这部书里故事,发生在成都这座“玉米”最为聚集的城市,校园“玉米”之间最为动人、最为疯狂的情感纠葛与冲突。年轻和叛逆、自我与认同,成为每一个“玉米”最纯粹和最极端的精神武器。这群“玉米”就是一代人的缩影,他们的脆弱与幸福,让人砰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