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科学
《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从一位曾从事科学前沿研究的科学技术学家的自然主义视角出发,逐一消解了“学院科学”的默顿规范。作者证明,科学知识那些熟悉的“哲学”特征与日常认知能力以及科学知识生产者之间奇特的社会关系难分难解。作者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了广角特写,既承认了它们的独特价值,又揭示出其本身所具有的理性、可信性和普适性的局限。他还证明,注重团队合作和考评制的新“后学院”研究文化在哲学上正或好或坏地改变着那些一度曾被认为是永恒的科学特征。 -
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
近年来,来自C·P·斯诺所称的“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两大阵营的斗士们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但是,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试图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在本书中,杰伊·A·拉宾格尔和哈里·柯林斯为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创造了机会,让他们在一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而不是相互指责和谩骂。本书各章的作者惊喜地发现,在关于科学,关于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以及关于科学论是否贬损了科学家、科学实践和科学发现等方面,他们展开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谁有权评论科学?科学知识的恰当角色是什么?在社会决策中,科学家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鉴于科学在当今社会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对此不会有简单的答案,但是,《一种文化?》向读者准确地阐述了在所谓的“科学大战”中存在的真正危险是什么,并且为我们探寻这些紧迫问题的解决之道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框架。 -
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
简介: 本书系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论著《技术与时间》的第二卷。作者在书中从现代技术发展的角度,对人类之本提出了新的见解。对于“谁”逐渐被“什么”代管,人类原有的特定记忆、种族记忆及个体记忆逐渐被新生的机器记忆所取代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迷失方向》正是迷失在技术浪潮中的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拼写文字的时代………………………………………………………………………… 1.拼写、确正与照相…………………………………………………………………… 2.照片的确凿性衔接过去与现实……………………………………………………… 3.作为照片的曾经在此的衔接………………………………………………………… 4.历史与自爱…………………………………………………………………………… 5.可见的时钟、延迟的镜子和客观的忧伤…………………………………………… 6.不可名状……………………………………………………………………………… 7.精确性、不确凿性与相关差异……………………………………………………… 8.《会面》,一切运动的不动的动力………………………………………………… 9.无人依托的过去的形象……………………………………………………………… 10.厄科与那喀索斯——不属于任何人的无人称属性………………………………… 11.潘朵拉,镀镜和矫形的无知功能…………………………………………………… 12.存在的代价、思维的奔忙、基督学及结晶学……………………………………… 13.西方的事故或补余的悖论…………………………………………………………… 14.技术的思维及与未来的关系………………………………………………………… 15.确正与真理…………………………………………………………………………… 16.拼写的意向性………………………………………………………………………… 17.确正,可重新活化与不可重新活化的条件………………………………………… 18.拼写、共同体化及社会群体………………………………………………………… 19.第三记忆,超越滞留有限性的不可能性条件及时间器具………………………… 20.原始史时期的过渡…………………………………………………………………… 21.天才与奇迹…………………………………………………………………………… 22.诞生、孕育与科学…………………………………………………………………… 23.辅助记忆的必要性…………………………………………………………………… 24.论背景………………………………………………………………………………… 25.拼写文字的准则与存在的历史……………………………………………………… 26.当今…………………………………………………………………………………… 第二章 迷惑的生成……………………………………………………………………………… 1.滞留有限性及“什么”的动力……………………………………………………… 2.种族进化、记忆载体及程序文字…………………………………………………… 3.时代与程序…………………………………………………………………………… 4.作为二次中断重复的选择:文码、同一性及差异性……………………………… 5.“什么是在思维中定向?”——在已经在此中定向……………………………… 6.程序与美学…………………………………………………………………………… 7.风格的标志与不确实性程序………………………………………………………… 8.对时空的钟爱、技术趋势及节律…………………………………………………… 9.速度、程序及节律…………………………………………………………………… 10.居住环境、技术趋势和非共同体化………………………………………………… 11.从神话文字到确正文字,速度与思维……………………………………………… 12.新的偏差……………………………………………………………………………… 第三章 记忆的工业化…………………………………………………………………………… 1.滞留有限性的工业综合……………………………………………………………… 2.信息系统……………………………………………………………………………… 3.信息网络……………………………………………………………………………… 4.网络、权力与知识…………………………………………………………………… 5.信息与文字…………………………………………………………………………… 6.模拟—数字仪器……………………………………………………………………… 7.事件化………………………………………………………………………………… 8.“实时”、事件与历史……………………………………………………………… 9.实时与政治…………………………………………………………………………… 10.载体、复制、处理及存档…………………………………………………………… 11.非共同体化…………………………………………………………………………… 12.信息与知识…………………………………………………………………………… 13.速度、紧迫性及风险………………………………………………………………… 14.记忆与政治…………………………………………………………………………… 15.生物综合,做就是说………………………………………………………………… 16.“认识”科学………………………………………………………………………… 17.相关差异同一性的问题:谁编程什么?…………………………………………… 第四章 时间物体和滞留有限性………………………………………………………………… 1.意向性、图像意识和“认识”有限性……………………………………………… 2.《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源于《逻辑研究》……………………………… 3.时间物体的现象学分析和向内在时间意识过渡的内在性的发现………………… 4.原初联想、助产术与爱比米修斯原则……………………………………………… 5.流体力学和流程动力学,声音个体化及空间比喻………………………………… 6.过渡、漩涡与调转方向……………………………………………………………… 7.遗产…………………………………………………………………………………… 8.图灵机器关联物的回声……………………………………………………………… 9.可见的时钟之时刻…………………………………………………………………… 10.图像意识、记忆丧失及重新开始的自由…………………………………………… 11.重新建构、留声机这种模拟的时间物体的指向和脚……………………………… 12.事件化,滞留切实的出错可能性…………………………………………………… 13.脆弱与回溯,作为“我们”的“谁”的延迟可能性……………………………… 14.流程的剪接…………………………………………………………………………… 15.历史、期待的回溯性及延迟的时间………………………………………………… 16.体验流的初级记忆与第二记忆的统一性和非体验的第三记忆的曾经存在……… 17.现象学的困境………………………………………………………………………… 18.《几何学起源》之几何的爱比米修斯原则………………………………………… 19.技术的相关差………………………………………………………………………… 20.程度工业的时间物体………………………………………………………………… 中法概念性词汇对照表…………………………………………………………………………… 中法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本书初版于1983年,是20世纪80年代轰动知识界的“走向未来丛书”之一种。作者采用中西对比的视角,探讨了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发展的历程、机制和社会背景,进而剖析了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技术和社会结构原因。站在今天来看,本书最大的特点仍然在于,它是一本极其讲求整体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史论著作。相较当下学术研究趋于微观、趋于专深的学理特点,本书以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仍不失当年的新鲜气息;而它关照社会热点和注重科学普及的人文关怀,比之某些故作高深的庙堂之论,今天读来更是让人倍感亲切。 再版序言 导言:科学往何处去? 第一章 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机制的探求:循环加速 1.1 两组曲线:对中西科学技术史的一种宏观描述 1.2 对加速发展现象的整体分析 1.3 从蛙腿到无线电 1.4 实验—理论—实验的循环 1.5 技术—科学—技术的循环 1.6 水排+风箱=蒸汽机吗? 1.7 条件组合的复杂性:对结构的需求 第二章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 2.1 也从“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谈起 2.2 构造性自然观 2.3 循环加速机制对科不实验结构的要求:受控实验系统 2.4 X射线和N射线的启示 2.5 古代技术: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 2.6 打破古代技术封闭性的社会条件:开放性经济结构的确立 2.7 科学对技术的解放:开放性技术体系 2.8 近代科学技术的结构和求实的创造精神 第三章 科学结构的起源 3.1 一棵倒长的树 3.2 原始科学结构:从地球为什么是圆的谈起 3.3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方法和体系 3.4 种子怎样成长:示范作用 3.5 两个同时在世的古代天文学家:张衡与托勒密 3.6 示范作用的极限:古希腊科学的衰落 3.7 示范作用在古代社会中所遇到的三大障碍 第四章 近代科学技术的成长 4.1 光明来自东方:科学属于全人类 4.2 宗教与科学厅特的关系 4.3 拉学革命 时期示范作用的扩张 …… -
科学新领域的探索
《科学新领域的探索》:美国新墨西哥州洛基山脚下的圣菲研究所离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不远,以研究复杂系统而著称。 在圣菲研究所永远充满了对“复杂性”这一科学新领域的激动人心的讨论。圣菲研究所拥有国际顶尖的科学家,包括因凝聚态物理的工作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菲利普·安德森,因发现粒子物理中最基本的组分——夸克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马瑞·盖尔曼,因普适平衡经济理论而获得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和圣菲研究所的创始人、原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部主任乔治·科安,以及《宇宙为家》和《科学新领域的探索》的作者,麦国科学家斯图亚特·考天曼等。长期以来,物理科学领域对我们的思维模式产生过重大影响,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玻尔等人的童子力学。如今,有关复杂系统,特别是现代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开始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并将成为形成我们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科学中的革命
本书对四个世纪以来的革命这一概念进行了历史探讨和分析研究,批判地考察了现代科学存在以来的四个世纪中所发生的一些重大的科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