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混沌到有序
本书是国际著名科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普里戈金教授与斯唐热博士合写的一本关于当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重要著作。本书作者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耗散结构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新进展,讨论了自然界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决定性和随机性、简单和复杂、进化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了新的解释,论述了“时间之矢”的意义,总结了近三百年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提出应把自然科学各个门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科学观和自然观。 -
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
《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内容简介:多年以前,在我的《导论》第1卷出版后不久,有一天,当我穿过校园时,我遇到了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我邀请他到哈佛广场的一个咖啡厅去喝咖啡。稍微犹豫了一下后,他对我说:“我买了一部您的《导论》,可是我从来没这么失望过。我记得您的那些讲座,它们都生动活泼而且丰富多彩,我希望在您的这部大作中看到它们有所反映,但是我只看到了一些枯燥的陈述,这真让我扫兴。”我尝试着向他说明我的《导论》的目的:这是一部严肃的、一丝不苟的著作,它的大部分根本不是打算供读者阅读用的,而是供读者参考的,最后我说:“也许我能写出一本更让你喜欢的著作。” 从那以后,我常常在构思这样一部书:它不仅应当再现我的讲座的文字,而且应当再现那些讲座的精神。它首先是为我以前的学生以及科学史家而写的,作为《伊希斯》(Isis)和《奥希里斯》(Osiris)的读者,他们都是我的伙伴,而且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和我一起工作或者以各种方式帮助过我。它也是为受过教育的一般人写的,但不是为语言学家而写的。 -
无穷的开始
《无穷的开始:改变世界的解释》是一次大胆的、包罗万象的智力探险。戴维·多伊奇是《真实世界的脉络》一书广受好评的作者,他探索那些使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怎样运转的重大问题。《真实世界的脉络》描述了我们当前知识中最深刻的4条支线——进化、量子物理学、知识和运算,以及它们带来的世界观。《无穷的开始:改变世界的解释》将这种世界观应用于许多不同的话题和未解问题,涉及到自由意志、创造力与自然规律、人类的未来与起源、现实与表象、解释与无穷。 多伊奇秉持坚定的理性和乐观态度,对人类选择、科学解释和文化进化的性质得出了惊人的新结论。他的立场并非来自充满希望的格言,而来自关于现实世界怎样运转的事实。他的核心结论是,“解释”在宇宙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解释的范围和造成改变的能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唯一的创造者——诸如人类这样能够思考的生物——是宇宙万物中最重要的实体。一切事物都在理性的延伸范围内,不仅是科学和数学,还有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美学。在通用物理规律允许的情况下,进步没有限制。 《无穷的开始:改变世界的解释》是一本改变思维模式的书,必定会成为同类书籍之中的经典之作。 -
现代化之忧思
《据几曾看》是葛康俞先生四十年代在四川江津撰写的著作,九万余字,著录古代书画一百九十九件。先生既精于绘事,亦深具文史修养,故立论切实,行文典雅,或辩析源流,或印证技法,或阐发画理,多具卓见,又以工楷腾写,精微超妙,殊为难得。本书由郑超麟,王世襄,范用,吴孟明诸位先生鼎力推介,葛季曾先生提供珍贵资料。书中附录作者的有关文章,系范用先生托友人辗转收集得来,王世先生不辞辛劳,亲笔善写读后记,吴孟明先生楷 -
哲学 科学 常识
作者自序 我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思想对生活有什么意义?更明确一点儿,理论对生活有什么意义?例如,伦理学教人为善吗?如果一切理论皆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树常青,那怎么竟会出现理论这种东西?这些思考带向希腊,思想的理论形态大概是在那里出现的。希腊哲人曾尝试为世界提供理性的整体解释。然而,那是不是太遥远了?看起来,哲学自负的工作早已被科学接了过去,哲学也许已经寿终正寝。然而,科学在何种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现在想弄懂任何一门科学分支都需要很多年的专门学习,谈何整体画面?远为根本的是,科学把心灵留在了画面之外,科学世界观没有为喜怒哀乐美丑善恶留下席位。那么,我们有两套真理――科学真理和生活的真理?柯瓦雷质疑说:两套真理,那就是没有真理。真的如此吗?也许真理是在不同的层面上显露?也许我们凡人从来只生存在断续相连的局部真理之中?一个疑问带到另一个疑问,往往,不断的追索又把我引回最初的疑问。问题互相缠绕,疑惑互相渗透,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明确性呈现出来。 哲学思考难得产生值得付诸文字以与他人分享的果实。就算出现了几个有意思的想法,把这些想法表达清楚连贯成章也非易事。这本小书以眼下的形式开始动笔,至今也在五六年以上了。每一节刚刚写成,就又抹去重新写过,不知凡几。摆在眼前的这一沓稿子,仍百般不满意。但出于种种外部的考虑,现在就要把这本小书付印。 眼下这本小书,既不是一个开端,更不是一个结论。它只是我行在困惑中的一些片断思考,为了付印多多少少按一个主题组织起来。这个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和常识或曰自然理解的关系。沿着这条主思路,上篇先粗略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下篇分专题讨论实证科学对经验的关系,科学概念的特征,科学的数学性质,预测、假说和实在问题。最后一章集中讨论常识、科学、哲学三者的关系,有点儿像个小结。 这本小书大量借用了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但它并不是一本科学哲学方面的论著,对科学的内部理论结构无所发明。我关心的是哲学的命运,或者,思想的命运。 按设想,这本小书是两部中的前一部,后一部正在写作之中,从还原论展开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性质的探讨,结之以对道理和真理的思考。 本书很多章节曾陆续发表,这些章节在纳入本书的时候都做了大量修订。 引文按我自己的旧例,若手头有中文译本,就标中译本书名页码,以便读者查找所引书;译文却可能是我自己的,这有时是因为对现有中译本的译文不够满意,有时是因为在本书的行文中有些译名需要统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引文则通常只标出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版本制定的边码,译文多采自王太庆、汪子嵩、张竹明、苗力田、王晓朝、徐开来等学者,有时参照英文德文译本乃至希腊原文稍作改动。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科学世界与日常世界的分合”〕的成果,在此对教育部的支持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华东师大和童世骏教授,感谢卑尔根大学和希尔贝克〔Gunnar Shirbekk〕教授,他们为我安排了在卑尔根大学做三个月的研究交流,使我得以专心为本书定稿。不少朋友和学生总认为我在做什么重要的工作,我将错就错,受到鼓励。妻子和女儿不觉得我在做重要的事情,但既然我爱做,她们就支持,这种支持当然是最重要的。感谢简宁张罗本书的出版,书稿完成后,他读了一过,说是像读小说。这话大概是批评,但我误听成了夸奖。我始终没学会用完全学术的语言来写作。 陈嘉映2006.10.23,于上海外环庐 -
混沌与秩序
最近在生命科学中取得的进展,已经在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方面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对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和自组织的深入研究,已被纳入科学视界。因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著称的克拉默教授,以其独特的洞见致力于展现一幅整体图景,回答长期以来一直强烈吸引着人类的重大问题——生命是什么。 克拉默教授探究了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和突变论等自组织理论,剖析了生命结构的有序与混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物种进化和进化主义,树与闪电的相似形态,三体问题,天体结构,分形艺术,大爆炸,衰老与死亡,由此建立了事物的根本复杂性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本书每一章皆以一段哲理性对话开篇,以一首抒情诗作结,旨在以这种别出心裁的结构,架起沟通科学技术与哲学人文“两种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