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学院的故事
5所世界著名设计学府: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库珀联盟、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5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学习设计到底是追随时尚还是思想成长的历程?设计到底能不能教?教什么,又如何教?关注这些问题的“设计教育论”并不等同于设计学理论。本书的编者邀请了毕业于5所不同美国设计学院和科系的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别从设计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人学学科对于设计过程的促进,景观设计中的地图学方法,新媒体设计的输入—输出,以及新技术应用于建造环境和设计变革等方面,讨论了设计教育的意义,并附有大量的项目绘图和全流程阐述。 “学生气”恰恰是这本书切题的地方。本书不是一本设计求学的观光指南,我们希望带领我们的读者领略“设计”的兴味,也能使他们体会到“设计教育”对于设计本身, 对于文化养成,乃至对于设计师个人生活的一般意义。 -
台灣廢墟迷走
本書為試圖集結台灣廢墟頹之美的攝影/文字書,也回頭反省台灣「自我廢墟化」的歷程;根據作者親身體驗,以遊記方式從百餘處廢墟照片中抽樣出關於廢墟的故事。廢墟之所以成為廢墟,它不止是一處被人們遺棄之地,透過這些被人們漠視的場域,我們都在學習如何遺忘,並遠離永不復返的悲慘回憶;而這一切都指向對完美世界的嚮往,但完美世界也意謂著世界的結束與毀滅,遙不可及的烏托邦也宣示了存在意義的終結與消失;時空在廢墟靜止,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奠基於失落的幻覺、一處無人跡的美好他方! 作者簡介 姚瑞中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理論組畢業,曾代表台灣參加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及許多國際大展,也曾從事過小劇場、電影、電視、電台、攝影、美術史教學、藝術評論及策展等工作,平常周休八日,沒事幹時喜好到處閒晃、看書、聽音樂及拍照。曾與友人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1998年非文學類金鼎獎),另著有《台灣裝置藝術(1991-2001)》(木馬文化,2002/10)及《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Since 1999》(遠流藝術館,2003/6)。目前為專業藝術家、藝術評論工作者及獨立策展人,並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
打開建築家的門
是建築,是樂活,是記憶 是建築家給自己的情書 23種建築類型 ╳ 23座親手打造的家 = 當代建築家的23道住居風景 村上春樹、伊丹十三的家屋設計師 著名建築散文作家――――中村好文 親訪世界各地的建築家自宅 一覽23位建築家的自宅設計×建築哲學×生活美學 當你在誘惑之下,游移到後方時,會發現有兩座不同朝向的樓梯靜候著你,似乎在挑釁問著:「你決定要往哪個方向了嗎?」 建築是最好的抽象思考對象和其思考結果。 建築如其人。 建築作品不僅反映建築師的思想以及對建築的態度,更多少反映了建築師本身的性格和人品。 而自宅更會顯著鮮明地將建築師的思想、信念、經驗、憧憬、氣度、美學、堅持、熟慮、人生觀……,展露無遺。 從細節中可窺見心思縝密的建築品味。每個細節都有其道理。 不是建築工學,而是為一般生活打造快樂。 這是一封封建築形式的「情書」。 ◎建自宅×築生活 本書篇章原載於日本《INAX REPORT》雜誌,作者中村好文造訪在建築領域各有專擅的新生代建築師和已備受讚譽的建築家的宅邸,包括日本著名建築家山本理顯。 透過作者與這些建築家之間如親暱友人般的風趣對話,以及大量極精采的照片、設計圖和手繪建築圖,讓我們一窺建築家如何思考他們的建築、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家屋,而在築造自宅的過程中,他們的住居哲學和生活美學展露無遺。 作者中村好文兼為建築家、散文作家、繪圖家,勤於著作,出版多部暢銷建築散文作品,致力於以親民方式介紹實際生活與建築之間的關係,專業背景加上樸實文風,使本書不同於一般建築設計書籍,本身也是一本提供如何提升心靈層面和實踐生活美學的樂活書。 書中造訪的每一位建築家各有其獨特的建築哲學和美學思考,都代表一種建築類型和風格,造訪23位建築家,也一覽當代建築的風貌。 ◎建築家和他們的建築×家 阿部勤 手感住宅:在牆壁開口部微妙地錯開或重疊的精心設計之下,打造出錯視畫般的空間效果 神家昭雄 古民家再生:在現代建築當中,如何評價民宅式語彙呢?……集合所有優點,就能夠更添魅力嗎? 大谷弘明 文化住宅:遮擋光線直射的微暗室內,流瀉出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音樂似乎從積層之間緩緩釋出 吉良森子 建築修復:身處一間房間時可看見另一間房間,就像舞台鏡框,具有舞台效果的趣味 古谷誠章 在地取材:「異形狀空間」打造出清楚、強力的主軸框架……一則「居住傳承的家的記憶」 上遠野徹 鋼骨造建築:耐候鋼的鏽色和紅磚的肌理……對話和生活聲響的合奏…… 納谷學․納谷新 個性住宅:每一側的寬度都不同,賦予不同性格;隨著生活的變化,自然產生各種不同的使用方式 田中玄 無類住宅:房間的各個角落滿溢著陽光,緩緩流動的時間和空氣……打造沒有表裡的健康住宅 小林武 機能住宅:內外清水混凝土建物的酷寒炎熱超乎想像,設計者毫無保留地陳述著建物的實情,以及實際生活的體驗 松野勉․相澤久美 都市型住宅:以建築為根基,集合散播各種人、事、資訊……不局限於地域或社區,希望能夠連結全世界 小玉祐一郎 被動式住宅:以獨自的創意工夫……具備著「科學精神」,更嚴密地進行建築的實驗 尼爾•葉培•韓森 Nils Jeppe Hansen 海上住宅:刻意採取「無為」,保留「原貌」……室內殘存著渡輪時代的機油味,微微道出曾是機房的歷史 木下道郎 極簡住宅:住宅應該是一種「容器」……外觀深具建築師的設計風格,卻毫無炫耀的驕氣 山本理顯 有機建築:外牆覆蓋著銀色不鏽鋼網……鋼管形成的窗框閃耀透明玻璃的光彩,H型鋼柱撐起的拱棚輕盈地高聳於空中 佐藤重德 生活住宅:歷經千辛萬苦才建造完成的住宅,以沉穩的表情融合在街景當中……建築創意溫和寬大地包容著住宅中的生活 林昌二․林雅子 一住宅一世界:以溫暖的心處理生活上的大小細節,才會發現住宅的趣味。一間住宅當中其實存在著全世界 織田憲嗣 椅子的家:從椅子的觀點思考住宅……室內不僅像是一間家具博物館,也像是一所美麗的日用品博物館 泉幸甫 素材派:異樣感常常容易破壞居家的溫馨氣氛,矛盾尋找不顯眼之處安身,形成一種「密道」的氛圍 渡邊泰男 歷史建物改建:考量周圍的歷史環境,在已定的形狀和容積及嚴格的法規之下找尋對策,才能激發建築師的挑戰意念 永山盛孝 風土建築:屋外空間和屋內空間交錯搭配得天衣無縫,打造出空間的變化、光影交織的絕佳效果……透過建築,巧妙地控制強大的大自然力量 木下庸子 集合住宅:「分居」實踐了「新的居住方式」……住居像是寄宿家庭、宿舍等「暫時住家」,追求輕便容易移動 赤坂真一郎 盒子住宅:建築用地位於陡坡上……一路向下的心情轉變,都是為了展現一片風景所營造的前戲 坂本一成 建築詩學:不堅持幾何學或自己的美學意識,包容或應該說是享受「模糊不清」……「精粹就會無趣」 中村好文◎著 蔡青雯◎譯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施植明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徐明松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陳瑞憲 三石建築主持人 曾光宗 中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謝宗哲 亞洲大學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 顏忠賢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龔書章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業主與建築師永遠有一種緊張的關係,服務業主或服膺藝術是兩難的抉擇,甚或是無法平衡的衝突。只有業主與建築師合而為一,才有可能化需求為藝術。這事表現在自宅設計尤然。中村先生這本《打開建築家的門》就是最能呈現建築哲學的探究,建築師為自己營造的家,能不傾其所有?書中每一作品完全反映出創作者對自然、生活的哲學。――徐明松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建築家的家就像波赫士的歧路花園般地折疊了所有空間在時間裡的完美折騰,透露出建築種種曼陀羅符碼隱喻或萬花筒寫輪眼忍術等級的既前衞又後設的設計一如這時代煉金術的不可思議召喚。――顏忠賢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
就是愛住木設計的家 550個木手感生活空間設計提案
Wood ~ 住在木空間裡,做森林的夢 I love wood!溫暖的木空間,身體會感覺得到: 鼻—淺淺淡淡的木香氣,清新的、自然的,彷彿回歸山林的舒適氣息,是家的味道。 眼—層層的紋理變化與天然木色,獨一無二、充滿生命活力,讓家看起來更富變化。 觸—溫潤的、暖暖的、涼涼的觸感,木頭的平衡與調節特質,讓家散發了舒服溫度。 您是否也期待,用自然的原木素材打造一個家?透過木頭材質,賦予空間一份溫暖舒適,藉由質樸、可塑性高的木質地,創造「家」的美感。讓住家,就像住在森林裡一樣清爽美好。 《就愛住木空間》一書,首先透過20個住宅實例,介紹木材質於家空間中的設計與應用,包括木天花、木地坪、木壁面、木門窗、木質收納展示與區隔界定…,各種「木」於「空間元素」的創意設計,描繪出令人嚮往的木生活空間場景。 書中並放大解析各個關鍵性的「設計細節」,例如木作設計必須特別注意的木紋肌理(花色)、木頭的染色配色、拼貼接合手法、鑲嵌鏤空、邊角處理等細節。完整的設計元素與概念之後,內文進一步提供木材質「傢俬佈置」搭配靈感。 閱讀本書,可以滿足對木空間生活的想望、學習木材質設計技巧與搭配美學,並有嚴選好店的實用資訊,不論是現成木製品的傢具傢飾店,或是要訂做專屬個人風格的木作,甚至是木作教室、木料賣店與擅長木空間的設計師等,資訊豐富完整,讓木質空間從設計、學習到實踐,變得更為簡單。 -
遊:一種建築的說書術,或是五回城市的奧德賽
此書企圖構成一個建築創作與理論互動的龐大網絡,一個難以單獨存在語言和圖像系統,它的意義同時散落在其關於歷史典故、文學、電影、以及設計等領域層層繭結的書寫意涵之中。 作者毫不隱匿地將文字與空間、現實實踐與虛構想像、還有作品內蘊的意符與意旨等不同創作層次的矛盾與緊張關係一再挑起,並在書裡嘗試進出於東方/西方、前衛/傳統、理論/創作種種交互指涉的糾葛中......,從而,致使讀者隨其奧德塞埋身潛入各種書寫的領域,既詭異瑰麗又嚴謹說理地找尋出越界的快感與多面向複合創作的可能出路。 -
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
安藤忠雄授權出版的第一本中文書,既是解讀大師設計精神的入門書,也是導覽大師建築作品的工具書。 天下雜誌特別取得安藤忠雄獨家授權,完整呈現旅程的安藤忠雄「建築參訪團」精華。 一趟看似知性,其實感動不斷的旅程。 除非親自前往,沒有其他方法… 1965年,23歲的大阪青年安藤忠雄帶著打工攢下的旅費,從日本橫濱港搭船到俄羅斯,再轉接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一路南下巴黎。千里迢迢,只為尋訪建築大師柯比意的足跡,一睹大師風采。 2005年,享譽國際的安藤忠雄暫時擱下繁忙的事務所工作,從滿檔的邀訪行程中抽身,為台灣學生籌辦4天3夜的「安藤忠雄建築參訪團」。不厭其煩,只為滿足年輕人親炙大師作品的渴求。今年已是第四度舉辦。(從一張張青澀卻熱烈的臉龐,安藤忠雄彷彿看見了40年前的自己) 全程由安藤忠雄建築事務所一手規劃、導覽,行程囊括安藤先生在日本的代表作品:水御堂、淡路島夢舞台、地中美術館、兵庫縣立美術館等,安藤先生也親自和參與的年輕人談理想、創意與人生。 由於名額有限,向隅者眾,天下雜誌特別取得安藤忠雄獨家授權,隨團全程報導採訪,完整呈現旅程的所有精華。安藤先生特別提供數十張精采照片,並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暢談設計理念。 安藤忠雄授權出版的第一本中文書《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既是解析大師設計精髓的入門書,也是導覽大師建築作品的工具書。精采內容包括:安藤忠雄的戰鬥人生、解析大師的三大獨門祕密、九大代表作品完整介紹、愛地球、熱情、永不放棄──安藤忠雄專訪、搭地鐵遊關西看安藤。 建築界的詩人──安藤忠雄 空間裡氤氳著詩情,建築中隱含著哲學 1941年出身大阪下町的安藤忠雄,沒有受過正規的建築教育,僅在高中畢業後,參加過短期的美術設計研習班。為了對建築、設計有更多的認識,安藤忠雄靠著拳擊賽及打工掙來的錢,在日本開放國外旅遊之初,隻身前往美國、歐洲、亞洲、非洲等地旅行,觀察各地的建築。同時,利用餘暇苦讀,自學有成。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1976年,建造完成的大阪住吉長屋榮獲日本「建築學會賞」。1990年代以後,開始投入大型公共建築、美術館等計劃。1995年,安藤忠雄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師承盧斯(A. Loos)、萊特(F. L. Wright)、柯比意(Le Corbusier)等人,擅長以混凝土、木頭、水、光等自然元素來營造空間,強調「人、建築與環境」間的關係,巧妙融合日本傳統禪風與現代極簡主義,發展出「安藤式」的空間語言。作品散布世界各地、獲獎無數,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建築師」。 代表作品 1976年:日本大阪-住吉長屋 1983年:日本神戶-六甲集合住宅 1988年:日本北海道-水之教會 1989年:日本大阪-光之教會 1991年:日本兵庫縣-本福寺水御堂 1992年:西班牙-世界博覽會日本館 1992年:日本香川縣-直島當代美術館 1993年:德國-Vitra Seminar House 1994年:日本京都-陶板名畫之庭、日本大阪-飛鳥博物館 1996年:日本京都-大山崎山莊美術館 2000年:日本淡路市-淡路夢舞台、美國-普立茲美術館 2001年:義大利-亞曼尼劇場、日本大阪-司馬遼太郎紀念館、狹山池博物館、JR線環球市車站 2002年:美國德州-Fort Worth 現代美術館、日本兵庫縣-縣立美術館 2004年:日本東京-東京美術館、日本香川縣-地中美術館 2006年:日本東京-表參道之丘、香港-赤柱市政大樓 ■本書目錄 第一篇 總論:安藤忠雄簡介、作品特色 第二篇 安藤忠雄建築介紹 第三篇 安藤忠雄演講內容 第四篇 附錄:安藤建築旅遊地圖 ■精采內文試閱: 【淡路夢舞台Awaji-Yumebutai】 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Article.aspx?ARTICLE_ID=200804091141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