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中国建筑史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借助古建筑典型的实例照片和图解,阐释中国古建筑结构体系在三十个世纪中的发展及形制的演变——孕育并发祥于史前时期,发育并成长于汉代,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臻于完美醇和于宋代,显现衰老羁直之象于明代初叶,直至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当代。这是一部不甚完备但却是独一无二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之所以“不甚完备”,是因为它写成于战乱中的1946年,四川宜宾偏远江村李庄。这部英文著作,由老朋友费慰梅(Wilma Fairbank)女士追回丢失二十多年的珍贵图稿,直到1984年英文版才成书。80年代末,由梁思成先生的公子梁从诫翻译为中文。 -
大紫禁城
《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别开生面地以的精致的图绘和生动的文字研究与描绘紫禁城神圣的轴线,从午门到神武门,从建筑与天际的呼应到一砖一瓦的来历,娓娓道来这座王者宫殿的雍容庄严与华丽婉柔。作者尝试从历史文化与建筑的轴线,用建筑图解的语言,诉说紫禁城故宫的文化与艺术的故事,并透过建筑局部的解构,分析其在城市设计、环境美学、历史文物与建筑本身的独到之处。 -
跟着大师看建筑 奇想遗产: 世界のふしぎ建筑物语 总有一天要去看的77个时代奇想
这些建筑曾经解决社会困境、带动城市发展、见证时代起落, 它们是巨匠的杰作、先人的智慧,或素人的狂想。 且让大师用最亲切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 带你领略意想不到的丰富世界! 有些建筑,我们或许不陌生,如雪梨歌剧院、巴塞隆纳圣家堂、华盛顿纪念碑、新凯旋门……但却不知道建筑背后的故事、建筑所代表的意义。 有些建筑,我们惊叹于建筑者的创意、建造者的意志,如巨岩上的教堂、呈完美抛物状曲线的拱形纪念碑、屋顶上开着一排花的小屋……,但每个看来让人意想不到的建筑,其实可能是建筑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代表一个时代、地域的思维。 本书中,介绍了七十七个世界各地的重要建筑,它们每一个,都为时代写下了惊奇。且让建筑大师隈研吾,及对建筑学有专精的专家,带你探访这些建筑的奥秘。 -
在建築中發現夢想: 安藤忠雄談建築
這是安藤忠雄自剖對建築最深刻的思考、創造的原點,和對環境深切的關懷! 「我的建築,是從旅行中得來,我深深為透過建築描繪出的人們的夢想感動,思考這些,能讓我回到原點,回到建築為何的命題……」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唯一一次在日本NHK大眾講堂系列演講結集。 安藤忠雄.談建築 住宅,是建築的原點。 思考「住」的意義能讓我回到原點,把我推回建築為何的命題。 思考建築時,「都市」經常是我思考的對象,也是靈感的泉源。 透過建築孕育出新的「什麼」,是我最想要珍惜保有的。 比起只是玩設計風格的遊戲,更應該去思考如何傳承、發展過去人們所留下的遺產。 我時常反問自己聚集而居意味著什麼、公共代表什麼、什麼是豐富多元,以及自己能做什麼。 思考環境時,最後可以依賴的只有人們對自然的感受力了。 我每天都在思考要如何才能讓都市擁有生命力。 我希望將有生命的建築送到社會面前。 安藤忠雄在二十幾歲時因不滿身處的生活環境,而立志走上建築這條道路,他認為旅行可以形塑人,也能形塑建築,所以安藤以旅行來學習建築。 在旅行各地的同時,安藤為順應當地自然風土氣候所產生的建築深深感動,他看到了建築的生命力──反應出人類的根本欲望,是人們靈魂的依靠,是呈現每個居民夢想的地方。 因此,安藤從接觸建築以來即不斷詢問自己:「透過建築可以達到什麼?」、「建築究竟能對社會、地區有什麼樣的貢獻?」、「要如何才能讓都市擁有生命力?」。相對於提出創新具突破性的建築,安藤更在意的是建築對人的尊重、對社會的批判;比起只是玩設計風格的遊戲,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傳承、發展過去人們所留下的都市文化遺產。因而,安藤認為:建築對於其所在的環境,是有回饋義務的。 對安藤而言,現代建築的創造不再只是一般意義的形式探索,而是種精神意旨。建築也不是隨著完成即停止成長的靜止物,只要在社會上人們持續利用,就是種經常變化成長的「生物」。因而,安藤希望能透過邊做邊想的實驗性精神,將有生命的建築送到社會面前。而建築對於環境的破壞與影響,也是往後建築家們必須省思的課題。 本書以主題設定來談論建築:建築原點的住宅、群聚而居的集合住宅、集合眾人的廣場、都市、不同領域對話的合作共鳴、創造特定場域特有的建築、培育人的場所、自重建出發、庭園世界,以及邊做邊想等。安藤先從主題的定義切入,接著帶出他親身踏察過的世界建築鉅作,所欲表達的理念與作法,最後陳述自己的實際作品,以及藉此作品所欲表達對建築的內心想望作為結束。 -
京都千二百年 下
平安京一進入近世的安土桃山和江戶時代,因應新時代的變遷,大幅改變了市容。町眾在街町設置簡單的柵欄、望樓、圍牆等防禦設施,成立「集會之眾」,建立自衛與自治的組織。於是京都不再是過去的左京與右京,而逐漸轉變成「上京」與「下京」,朱雀大路退卻,改由室町通大道貫穿南北。 慶長8年(西元1603年),德川家康一攬天下霸權,將幕府設在江戶,京都不再是政治中心,街町擁有兩個核心:一是天皇權威所在的御所,二是展現武家權力的二条城。御所與周圍的公家町、二条城和周邊的武家屋敷,以及下京的平民世界,共譜近世京都的面貌:市民的贊歌祇園祭、貴族的離宮庭園、水路運河的開通、鷹之峰的藝術家村、二条通的書店街、西陣織及友禪染的華麗……。 慶應3年(西元1867年)「王政復古」,慶應4年正月發生了「鳥羽伏見之戰」,朝廷一舉消滅京都的幕府勢力,接收了二条城。豈料,不到兩年,明治天皇即將首都東遷至東京,京都轉眼凋落。遭受苦難不斷襲擊的京都町眾,將如何展現活躍的原動力?透過本書,京都人的智慧與力量,將在保存文化傳承以及迎接近代開發的夾縫中展露無遺。 -
恋爱中的建筑
在平日里与建筑实际接触中的切身感受和体验, 远比各种主义和主张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性力量。 在谈论建筑与人的关系时,应该主动放弃抽象论述, 以日常使用的生活语言和心态来面对它。 在建筑的语境里,“恋爱”不是个人的事情, 而是普遍存在的对待建筑的思维方式之一。 ——中村拓志[日本新生代建筑设计师] 本书是由2005年至2007年连载于月刊MACPOWER上的专栏“建筑之心”的内容,经过作者添改整理而来。系统而感性地介绍了的中村拓志的建筑设计并总结了他本人对建筑的想法和思考方式。 将“恋爱”与“建筑”联系起来,是本书最特别的视角,也是中村拓志看待建筑与人类在情感层面微妙联系,并实践于他每个项目的观念内核。他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就是在揣摩那些居住在建筑里的人、在那儿工作的人、到访的客人,对建筑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与感觉出发,为了拉近人与建筑的关系而对建筑进行设计。他深信,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人们才能切身体会到与建筑的亲密关系。对于当代建筑界来说,这种思考方式,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