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电影编年史(上下)
《世界电影编年史(套装上下册)》讲述了电影发展史中出现的不同流派和不同潮流之间互相“较量”、百花齐放的过程,介绍了艺术电影的表现手法。法国著名影评家菲利普·于格以其精深的学养为我们再现了世界电影的百年辉煌。 《世界电影编年史(套装上下册)》的叙述独辟蹊径,避免了历史类图书综合概括所带来的缺陷,转而以时间为线索对几千部影片逐个分析,更真实地展示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 -
中国电影百年(下编)1977-2005
中国电影诞生已经整整一百个年头了。一百年前,中国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拍成了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从那时到现在,中国已经拍摄了近7000部电影。当我们仔细回望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每一季搏动的时候,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代代相传的中国电影人的热血和信念。正是他们的赤诚、智慧和创造,才使中国电影毫无愧色地融进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顽强奋进的奔涌之河,绘就了波澜壮阔、憾人心弦的史诗,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本书收集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点点滴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典籍,它让更多的电影爱好者能够领略百年中国电影的种种精彩。 -
帝国的想象与建构
《帝国的想象与建构:美国早期电影史》是国内第一部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的思路与方法对美国早期电影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作者跳出传统的艺术史研究范式和编年体思路,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从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电影做出了深入的剖析和考察。在作者看来,美国电影业的发展与变迁,由美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于建构全球性文化帝国的需求所主导。电影借助自身独特的媒介特征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成功地将高度异质性的移民社会建构为具有共同视觉经验的“美利坚民族”,并最终将这一身份“想象”推行至全世界。 -
从《卡里伽利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
组成: 第一部分:德国无声电影艺术(1895-1930) 这一部分从1895年德国电影先驱马克斯·斯克拉达诺夫斯基拍摄的德国最早一批短片起,至1930年德国最后一部重要的无声影片《周日的人们》问世止,依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长达35年之久的德国无声电影从萌芽阶段走向辉煌的发展历史。其中,对20世纪20年代德国无声电影艺术做了重点介绍。文章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电影自身角度,多方位地对德国无声电影艺术的发展、变革、成就以及对世界电影产生的影响,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 第二部分:德国无声电影经典佳作 “德国无声电影经典佳作”既是该书第一部分“德国无声电影艺术(1895-1930)”内容上的延伸,亦是它的一种深化。鉴于绝大多数德国无声电影经典佳作至今尚未在我国上映过,为了使国内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爱好者对德国无声电影艺术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本书选取了22部德国默片的经典作品,进行内容与艺术特点的介绍。每部影片从结构上分三个部分:常规项目、影片故事、信息链接。每部字数在4000-8000之间。配合影片的介绍,书中还为每部影片配发数幅黑白剧照,以使读者在视觉上对影片获得某种认同感受。 此外,为了扩大读者对德国无声电影艺术的认知,作者还编辑了一份“德国无声电影佳作推荐名录”,以飨读者。 -
电影史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ISBN:9787106012335,作者:(美)罗伯特·C.艾伦(Robert C.Allen),(美)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著;李迅译 -
在夹缝中求生存
本书是第一部专论香港左派电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影机构制作的电影)著作,具有一定的历史补缺意义。 作为香港电影另类样貌的历史存在,香港左派电影不仅承载了浓郁的进步意识,而且建构了独特的家国理想和国族认同,具有突出的社会文化意义。但迄今为止,在两岸三地的香港电影研究范畴中,香港左派电影尚处于被遮蔽、被忽视的状态。 作为香港电影另类样貌的历史存在,香港左派电影不仅承载了浓郁的进步意识,而且建构了独特的家国理想和国族认同,具有突出的社会文化意义。但迄今为止,在两岸三地的香港电影研究范畴中,香港左派电影尚处于被遮蔽、被忽视的状态。 本书旨在全面观照和深度研究香港左派电影,以纵向梳理和横向剖析有机结合作为显著特色,不仅系统描述其从"长城"、"凤凰"、"新联"到"银都"的历时性演变脉络,总结思辩历史经验、研究当下现状和探讨未来发展,而且理性剖析其艺术建构和美学风格,重点聚焦李萍倩、朱石麟、卢敦等重要影人及其代表作品,并深度探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表达和意识承载。